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热点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自主发展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快车道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1-24
导读:当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状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犹如悬在半空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不断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当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状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犹如悬在半空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不断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据媒体报道,成都市日前制定了《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方案》,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和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将重点建设20所左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重点建设20个基础创新学习中心,构建与国家课程融合、与校本课程贯通、与大学课程衔接、与国际课程融通、与区域特色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此举最大的亮点在于形成以培养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创新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的工作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背后是机制问题,而机制问题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命题,是能否顺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牛鼻子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惑的核心问题是大家并不清楚创新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到底是什么,是因人而异,还是可以统一组织?是无心插柳,还是需要有心栽花?笔者认为人才的规格各不相同,但其发展均需要一个自由环境,能够根据兴趣去多方位尝试、探索,需要一个自主发展机制,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快车道。要筑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需要关注几个核心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由“率性而为”走向“机制保障”和“标准驱动”。虽然无法为每一个人搭建理想的发展环境,但是有机制作为保障,可以让自主发展有所依托。比如北京的“翱翔计划”就形成了以推荐学校、基地学校、重点实验室为培养链条,以双导师制下的师徒结对为主要培养形式,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载体,以灵活的课题来源为科研切入点,以研修时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主要方式,以参与的表现和业绩水平为评估的灵活有效的培养机制。标准驱动主要体现在入口处,所谓的标准并非是严格的心理测量,而要注重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对学生才能的多维测量以及多种鉴别方法综合运用。

  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由“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整体规划”。如果说培养机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那么丰富多彩、具有挑战性而又别具一格的课程设置就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助推器。这种助推器不是仅仅限于某一个阶段的、孤立的,而是需要与大学的培养体系做适当衔接。对学有余力、且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为其设置类似预科类的学术性课程,对动手能力特强的学生可以设置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其在高中阶段就有训练科研思维和方式的机会,培养其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研究态度,为以后在大学进行研究做好铺垫。如果正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储备上缺了一块大学学习的内容,可以为其设置短时的补充性课程,补上研究的短板。

  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由独立机构探索转向多主体的相互融合。独立机构的探索往往会是一种“圈养”,耗时而低效。应尝试建立科技专家、大学学者、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协作体,强化制度环境和资源建设,开发、整合、运用各类教育资源。一方面使大学教授、科研人员走进中小学课堂;另一方面使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走进大学和科研院的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应该呈现“兴趣导向、多主体参与、长链条衔接、多资源供给”的特征,但目前这一机制还未完整建立起来,需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大中小幼相衔接的整体培养模式。

 

编辑:admin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