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三农视点 > 扶贫经验 > 正文

切实保障农民环境权益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4-25
导读:□只有全社会真正重视农民环境权益,治理农村环境才能形成强大共识,“美丽中国”才能铺就亮丽底色近一个月以来,媒体接连曝光多起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某地有企业利用渗坑排放有害物质

□只有全社会真正重视农民环境权益,治理农村环境才能形成强大共识,“美丽中国”才能铺就亮丽底色

近一个月以来,媒体接连曝光多起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某地有企业利用渗坑排放有害物质,导致农灌井水质变红,农民只能“红水浇地”,种出粮食自己也不敢吃;又有地方被曝出企业长期倾倒工业废渣,虽然当地村民意见强烈,但当地一些干部对污染却有意纵容;还有的地方被发现化工企业存在工业废水、化工废料非法偷排的问题……

从这些媒体曝光出来的事实进行归纳,有两个特点引人深思:一是这些工业污染事件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给当地生态带来严重破坏;二是这些工业污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中有的被当地村民长期举报、反映,有的甚至多次被相关环保部门调查处理,但依然明知故犯、侵害当地农民利益。

事实上,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这部“长了牙齿”的法律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上这两年中央环保督察在全国雷厉风行的监督问责,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也日益凸显。但是,在看到环境保护总体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薄弱环节的存在,一些地方落实环保法要求不力,环境保护监管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农村地区的此类环境污染事件说明,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唯GDP”的政绩观。企业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其污染环境与否与其说是产业技术的问题,更不如说是经济动机的考量。一些企业之所以在污染问题上肆无忌惮,并非是污染环境不需要付出成本,而是在个别地方政府的默许纵容下,让环境成本出现转嫁效应——利益被企业享有,代价却转嫁到了农民身上。一些地方政府以为拉动了经济增长就完成了发展目标,殊不知如果将生态环境的成本算进这些污染的GDP,必然会看到这笔账是很不划算的,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损害人民群众健康权利为代价的发展,就是触碰了底线。在一些农村地区,有个别领导干部认为,扶贫攻坚与环境保护“水火不容”,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可避免。正是存在这些错误观点,环境保护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屡屡出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民环境权利必须得到切实保障,这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并非无法可依,关键是在于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法律要求;另一方面是需要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农村完善多元、顺畅的救济途径,一旦环境权益遭受侵害,企业违法行为能及时被查处,农民权益能及时得到维护。生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全社会真正重视农民环境权益,治理农村环境才能形成强大共识,“美丽中国”才能铺就亮丽底色。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