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扩大水下文物保护区范围,加强甲午沉舰遗址保护
水下考古队员在山东威海湾来远舰遗址进行抽沙作业(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济南11月11日电 近日,山东省对原有的水下文物保护区进行调整,将来远舰和靖远舰两处沉舰遗址纳入保护范围,并将名称更改为“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由此,威海湾已发现的三处甲午沉舰遗址均得到集中保护。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水下文物分布点多线长,监管难度较高,因此对已探明的重点水下文物区域进行整体保护,能够更好地预防潜在的破坏风险。
记者获悉,此次扩展的保护区,不仅扩大了整体划定范围,还明确规定:区内严禁一切可能危及文物安全的捕捞、爆破以及建设工程,确保水下遗址不受人为活动威胁。
今年是甲午战争结束130周年。1895年,甲午战争最后一场海战就在威海湾爆发,北洋舰队最终失败,多艘战舰沉入海底,随后北洋海军覆灭。
自2017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内多家考古机构联合在威海湾开展甲午沉舰遗址的水下考古,致力于抢救和保护被海水掩埋百余年的北洋海军沉舰遗迹。
首个被发现的是定远舰沉没遗址。定远舰曾是北洋海军最重要的铁甲战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主力舰艇。1895年战势危急时,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炸毁定远舰,以防其落入敌手。
水下考古队的工作船在山东威海湾起吊定远舰铁甲(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2年1月14日,山东省首批水下文物保护区正式公布,“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即定远舰遗址)被列入其中。同年,考古人员又确认了来远舰和靖远舰的遗址,这两艘军舰均为北洋海军的主力巡洋舰。
2023年,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的水下考古项目圆满收官。除确认三艘沉舰遗址外,考古队还提取了三千余件重要文物。甲午战争博物院首席专家马骏杰指出,此次发掘为研究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提供了大量权威实物,揭开了不少历史细节。
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介绍,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与此前在辽宁黄海海域(2014-2021年)的甲午沉舰项目,共同组成了中国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体系,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成果最为丰厚的海战遗址考古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