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数字化如何焕发新活力(人民时评)
文博共创,本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文物从沉睡中苏醒,观众的兴趣被点燃,历史便浸润进人们的心灵,最终凝聚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
400多年前,明代学者李之藻联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创作了《坤舆万国全图》,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
目前,这幅珍贵的地图作为南京博物院的代表馆藏,以数字科技与文博融合的全新方式重新呈现。近期举办的“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体验。
从传统的“静态展示”变为充满活力的“沉浸展览”,呈现方式变得多元而立体,体验过程也更有趣味。这启发人们思考:数字文博如何焕发新生,释放活力?
将“文物思维”转化为“产品思维”,在精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新开发。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并非只是将其转移到展厅,而是依托数字技术、艺术创新等手段,让它们焕发出当代魅力。围绕文物和文创的产品设计也成为博物馆“活化”资源的重要路径。
比如,河南博物院把“文物活化”与“味蕾体验”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原饮食文化,将文物元素与非遗技艺巧妙融合,推出了钱币造型的巧克力、文物主题点心等新产品,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基于文物的文化属性设计创新产品,旨在让大众更直观地触摸文化魅力。像故宫文创等产品的火爆,也说明把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诉求。
让“潮流感”与“知识性”并重,观众才能不仅仅是“看个热闹”,还真正有所收获。现实中,不少博物馆和景区主动拥抱新技术,营造全新互动场景,为参观者带来独特体验。这些年轻时尚的探索值得肯定,但也需要兼顾内容的厚度。南京博物院的VR展之所以让观众大呼“过瘾,想再来几次”,核心在于体验感和知识内容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VR体验中,观众佩戴设备登上郑和宝船,还能遇见一位操着闽南口音的“导览者”。为什么选择这一细节?据策展人考证,郑和下西洋时雇佣了大量闽南地区的航海人才。正是在建筑、船型、服饰到语音等细节深挖史料,让历史了解者感到真实可信,让不熟悉的体验者同样收获知识。文博创新要有严谨的学术背书,避免流于娱乐化。依靠深入研究,借助学术支撑和技术手段,文物展览的现代表达才能真正提升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从“单向参观”走向“互动共创”,博物馆正逐步成为大家共享的文化空间。过去参观博物馆,多数观众与展品之间互动有限,难留下深刻记忆。如今,随着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工具丰富了展示形式,也让观众有机会成为“展览中的参与者”。
云南省博物馆推出的“探秘古滇”VR展览,通过模拟河流、民居和丛林生活,再现古滇人丰富的历史场景。参观者能在虚拟空间里体验跨越时空的互动,比如参与“找牛”活动,让人真切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乐趣。“旁观”变“参与”,激发了更高的沉浸感和归属感,把展厅转变成有温度、可交流的文化空间。文博共创体现了文化的相互激发,当古老文物焕发生机、参与者积极互动,文化自信也在点滴体验中逐渐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时强调,“要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在文博热潮持续升温、科技赋能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迎来更多激活文博资源的新契机。唯有坚持重视保护、探索活化、丰富内容、提升体验、持续创新,才能让文博“热流”长盛不衰,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 2025年11月12日 05 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