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让历史文物焕发新生(“十五五”文化蓝图展望)
制图:张丹峰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制图:张丹峰
培养一批高素质、结构合理并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提升文化事业水平的关键。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一大早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迎面看到摆放整齐的文物残片,心中不由生出敬重之感。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便开始从事三星堆文物修复。至今十余年,历经成长与磨练。刚入行时,我有幸成为三星堆博物馆资深修复师、“大国工匠”郭汉中的徒弟。首次参与修复工作,我接触的是来自四川盐亭县文管所的民国陶缸。从彻底清理陶缸缝隙的淤泥,到调剂黏合剂填充裂痕,全凭郭老师的细致指导。他反复强调,修复师和医生一样,每件文物的“症结”都不同,必须具体分析,精准解决。
这些言传身教,我时时铭记。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我也更加明白守护文物的意义:既敬畏历史,也要因物制宜。
“十四五”以来,三星堆的考古与文物修复步入更有体系的新阶段。最近发掘出的近1.7万件文物,残片散落在不同祭祀坑,单靠人工比对拼连,不仅耗时长,对文物本身也有风险。我们不断完善将传统技术、科学分析、数字化手段结合的修复体系,目前已经修复4000多件出土文物。
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无损检测设备为每件文物建立详细档案,人工智能辅助残片精准匹配,3D打印技术避免了物件二次损伤,多学科配合使有机材料、青铜器等特殊品类的修复难题得以解决。
回顾往昔,三星堆遗址早期发掘工作主要在露天开展,工具简陋。由于环境急剧变化,出土文物常常出现彩绘脱落、有机质碳化等问题,难免遗憾。
现在,3号至8号祭祀坑全部搭建了封闭考古舱,恒温恒湿环境可有效阻隔灰尘和细菌,为文物出土后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进入修复阶段,科技优势愈发显著——通过全方位残片扫描,建模三维数据,利用AI自动提取特征进行精确匹配,大大提高了修复速度和准确率。
修复方式虽经历了从师徒传承到科技辅助的转变,但对文物的敬重以及保护的决心,却从未改变。
展望“十五五”,三星堆的发展目标明确: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华文化重要象征和全球知名文旅新地标。文物保护修复及研究工作还将持续推进,包括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剩余万余件文物保护,制定并推广修复标准及成熟经验。
作为修复工作者,多年来我不仅继承了技艺,更承担了传续中华文明的责任。让三星堆的文物穿越千年,讲述中华历史的璀璨故事,是我不变的追求。
■延伸阅读
文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全面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保护和研究、激活利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还获得了历史性成果。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收获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经复查全部归档,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件,文物资源更加清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捷报频传,“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显著,国家批准开展了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建配合考古,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重要遗址有了新发现。
我国已在6处文物遗址进行保护修复,并开展了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丰富了世界多元文化。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年观众量接近15亿人次。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面向“十五五”,我国文物事业将以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利用为主线,逐步建立科学理念、健全制度、精细规范的文物保护体系。
本期统筹:高 尚
( 2025年11月13日 06 版)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