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 编辑:赵东
发布时间: 编辑:赵东

“不过,从科研成果产出的规律来看,一个好的成果不可能靠闭门造车、单枪匹马就可以产出的,很多研究工作都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同时需要从多层面进行论证,因此团队的力量必不可少。”邓仲良表示,下一步的“减负”政策,可以在强化成果署名方面,更加注重公平性,体现科研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价值。
邓仲良还建议,青年科研人员不缺少创造力和旺盛的精力,但是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如果能够得到学术“大咖”们一对一或者团队带头人的直接指导,将有助于他们少走弯路、更快速的成长。同时,这种“传帮带”的制度一旦形成,也可以良性循环下去,让良好的学风可以代代传承。
除此之外,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为科研人员“减负”,但是目前一些非学术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依然存在,甚至还可能出现了新的“变种”,这也需要及时通过后续的“减负行动”来查漏补缺。
相关专家表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进阶需要包容、宽松的环境。只有保障他们能够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才能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与活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扎实推进“减负行动”,确保改革红利直达一线,从多方面为青年科研人员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