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北京市双桥农场:从首都粮仓到文创摇篮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请知悉。 时间:2018-11-27
导读:过了麦收,我就跟百安搭伙,到双桥农场参观参观去!这是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里的一句对白,说的是一个真实的农场北京市双桥农场,道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十里八乡传统耕作的农民,都要朝圣一般到双桥农场看看拖拉机、脱谷机等从未见过的农业机械。 双桥农

“过了麦收,我就跟百安搭伙,到双桥农场参观参观去!”这是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里的一句对白,说的是一个真实的农场——北京市双桥农场,道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十里八乡传统耕作的农民,都要朝圣一般到双桥农场看看拖拉机、脱谷机等从未见过的农业机械。

双桥农场,正是《艳阳天》的主要创作背景之一。这个创建于1949年,有着69年历史的农场,曾被誉为新中国农机事业的摇篮、首都北京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伴随着时光流逝,曾经的光荣历史定格在文学作品里、获奖证书上和新闻报道中。今天,这个名为“农场”的公司,虽然已基本脱离第一产业,但仍保持着勃勃生机,在其原有的土地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再次成为京企中的明星。

起步:双桥农场

“农场”二字之于双桥,可不仅仅意味着农业生产单位。1961年,在几经权属变更和名称变更之后,双桥农场被定为全民所有制人民公社,取名“中古友好人民公社”。这是一个政社合一的组织,下辖长营、咸宁侯、黑庄户、大鲁店、定辛庄五个大队和原农场的全民制企业。这里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拥有5.5万亩土地,3万多口人。

由于城市扩张、居住面积增加、养殖业发展等因素,到1978年,“农场已经从‘5万亩地3万人’,变成了‘3万亩地5万人’。”双桥农场前农业副场长韩凌云回忆。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双桥农场的耕地虽然减少了,粮食产量和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却稳步上升。韩凌云手中的一张图表显示,1974年双桥农场因种植稻麦两茬,实现粮食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到1983年,由于粮食育种的突破,平均亩产已突破600公斤。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稻田,成为京东的一道风景。

当时,双桥农场的“科技中枢”是总场科技站。“明星产品”京双小麦8-16号,便是由双桥科技站与农科院共同培育出来的。

当年参与科研的小组成员之一、如今已77岁的梁雪竹回忆,一个好的粮食品种前后大约要历经10年才能繁育成功。改革开放之初,农科院副研究员王婉仪携带着小麦父本种子和母本种子来到双桥,与科技站的高级农艺师吴光固一起,努力培育抗病能力强、抗倒伏、穗头大、产量高的品种。那时刚刚三十出头的梁雪竹跟着专家们一起,在科技站的试验田里种植、人工授粉、选种;再种植、再授粉、再选种……一年又一年,朝着目标小麦的样子去杂交,直到理想的小麦品种变得稳定下来。

“如果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季节更替,耗时会更长。为了缩短繁育期,科技站还专门设有育种温室。”梁雪竹的家距离温室很近,每到冬天,她总要深夜去温室里给火墙添好煤才能踏踏实实回家睡觉。“温度必须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科技人员如同妈妈呵护小宝宝一样,精心照顾着这些麦苗。自1980年起,京双小麦连续5年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并广泛种植于双桥农场以及北京其他大型农场,甚至还在河北、山东普及开来。

对科技、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农业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用人制度、人才引进政策刚刚有所突破,双桥农场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揽人才。“全家带户口迁入北京,并且分配住房,对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双桥农场前总经济师李杰锋回忆。资料显示,1980年,双桥农场里的大中专以上知识分子仅80人,且多以农业专业居多;1984年到1989年5年时间内,农场的国营企业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30人,所涉专业也更加广泛。

升级:双桥乳品厂

在市场经济萌芽阶段,和全国多数农场一样,双桥人的首要目标就是致富。

为此,农场鼓励各乡各村大胆尝试,一时间,村办厂、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均有明显增加。1978年时,双桥农场只有淀粉厂、农药厂和农机修配厂3个国营企业,到1984年时就已经发展为8个厂。此外,还有21个乡办企业、108个村(队)办企业。

在这些企业中,最著名的当属现在已并入三元集团的双桥乳品厂。

1981年8月,北京发生了一件事,直接促成了全市乳品加工厂的快速发展。根据市农场局的报告,当时北京每天的牛奶需求量为16.3吨,但牛奶生产能力仅能满足需求的一半。8月26日这天,由于在东城区和朝阳区更换旧奶票,发生了取奶排长队、用户取不到奶的问题,引起市民强烈不满,乃至市长都过问了此事。当月,农业部就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出奶类援助项目。北京,便是积极争取这一援助的城市之一。

1982年,双桥利用一部分联合国援助资金,投资270万元建设乳品加工厂(后更名乳品厂)。1983年正式投产时,这家工厂拥有4个生产车间,可以分别生产瓶装鲜奶、瓷罐酸奶、冷食冷饮、中西糕点。鲜奶生产与双桥农场的奶牛饲养紧密衔接。从1978年至1984年,农场除了3个国营牛场外,又增加了1个集体牛场以及十多户养牛专业户,成年乳牛头数从1978年的739头增长到1984年的1334头,到1989年增加到1662头;牛奶年产量从1978年的446.4吨增加到1984年的921.15吨,再到1989年的1224.7吨。双桥乳品加工厂的生产能力,在北京市场的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为了扩大市场,双桥乳品厂利用自己卖冷饮的销售团队,扩大牛奶订户。到了1990年,市场进一步开放,订奶的北京人家已经下降到20%左右,大部分人都是从市场直接购买袋装鲜奶,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乳品厂开始了又一次升级,成为引领中国奶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先行者。

1998年,刚刚并入三元集团,更名为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乳品一厂的双桥乳品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将单个车间加工液态奶的生产能力提高到每天300吨。“90%的生产设备为国外进口来的,不仅成为全国第一家单体车间高产能的乳品厂,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利用利乐包、利乐枕包装牛奶的企业。”双桥农场前副场长、原双桥乳品厂厂长,也是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前总经理高青山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到自豪。

他说,这些变化远远早于上海光明和内蒙古伊利,率先实现了完全与国际接轨。生产线投产后,全国各地乳业公司近700位老总曾经组团前来参观,学习这种集中生产模式经验。

转型:文创园区

1998年,是双桥农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8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政企分开的政策引导下,农场延续了40年的场乡合一体制宣告结束。双桥农场由原党、政、企综合体,变成了一个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纯国有企业。“双桥农场”当时剩下36个国营企业,2962名职工,土地减少了8882亩。

编辑:陈晨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