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北大国发院张维迎:知不知,小平也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请知悉。 时间:2018-11-28
导读:【 MBA中国网 讯】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市场化改革者。他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位改革者,是因为他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最大的智慧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有所知有所不知,知道没有人无所不知,他相信市场经济才是实现民

MBA中国讯】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市场化改革者。他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位改革者,是因为他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最大的智慧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正是因为知道自己有所知有所不知,知道没有人无所不知,他相信市场经济才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康庄大道,并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智者知不知

人们习惯于用知识的多寡区分人的聪明和愚笨,如说聪明人满腹经纶,愚笨者愚昧无知。

其实,就智慧而言,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拥有某些特定的知识,而在于是否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不足。

智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愚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或者即便知道,也不愿承认。

所以,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又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I knowthat I know nothing.)。据说有个雅典人曾宣称自己无所不知,要和苏格拉底辩论。辩论之后,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说:我比这个人聪明!学生问:何以见得?苏格拉底答道:我们两人都不知什么是善恶,但他以为自己知道,而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我比他聪明一点。

莎士比亚说:“傻瓜认为自己是聪明人,而聪明人自认为自己是傻瓜。”

哲学家罗素说:“有关我们时代最痛苦的一件事是,那些自以为什么都确定无疑的人都是些傻瓜,而那些有一定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则充满疑惑,犹豫不决。”

任何科学发现,都从承认无知开始。

无知者无畏

为什么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而傻瓜不知道自己无知?

因为,一个人产生和拥有某种知识的能力,也正是评价该知识本身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缺乏这种技能,不仅意味着他没有可能获得这种知识,也意味着他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不具有这种知识。比如说,一个不懂得语法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语法上犯了错误;反之,一个懂得语法的人,知道自己写的句子是否犯了语法错误。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基于四个心理学实验(涉及欣赏幽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法能力等),贾斯汀·克鲁格和大卫·杜宁于1999年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给出如下结论:低能力的人有一种“虚幻的傲慢”(illusorysuperiority),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偏差来自他们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匮乏;由于缺乏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意识,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业绩,而且高估程度与实际能力成反比。比如实验中成绩最低一组的参与人,平均实际成绩排名在第12个百分点,但参与者的自我评价排名在第62个百分点,不仅远高于实际排名,而且高于平均排名(第50个百分点)。

杜宁-克鲁格效应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比如,197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和我同考场的几个考生每门课考完都谈笑风生,感觉良好。但他们没一个人最终考上大学。越不知道什么不是正确答案的人,越不可能知道自己考得糟糕。

杜宁-克鲁格效应的一个表现是俗话讲的“无知者无畏”,作者在他们论文开头引用的犯罪例子对此提供了很好的注释。1995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阿瑟·惠勒尔的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相继抢劫了两家银行,并且在抢劫时没做任何伪装。当天晚上11点,电视新闻节目播出了银行的监控录像,惠勒尔很快被拘捕了。当警察给他播放监控录像的时候,他一脸愕然,喃喃自语道:“我脸上可涂着柠檬汁啊!”原来,他以为只要脸上涂上柠檬汁,监控摄像机就难以识别其真面目。正是这种错误知识导致了他的不幸。

杜宁-克鲁格效应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不仅因为它给无能者带来个人悲剧,更在于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灾难。不止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类历史上许多坏事是好人干的。好人之所以干坏事,十有八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计划经济的悲剧,就是好人干的坏事。

哈耶克的信徒

哈耶克为什么在他年富力强、学术声誉大振时,从经济学转向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研究?要不是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几乎被主流经济学界遗忘,而他获奖的理由是20世纪30年代初对商业周期理论的贡献,这一理论至今不被主流经济学待见。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曾猜想,哈耶克之所以“改行”,是因为他意识到在经济学领域自己竞争不过凯恩斯。毕竟,许多原来他的追随者相继变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并且博得大名,这不能不使他心灰意冷。

我现在认识到,这个猜想太肤浅!哈耶克转向哲学研究的真正原因是,那场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辩论使他认识到,如果不能从知识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市场,就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不可能摧毁人们对计划经济的信念。他知道,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内,市场和计划难分伯仲,这就是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欢呼奥斯卡·兰格已赢得大辩论的原因。兰格正是用严格的新古典经济学证明计划经济的可行性的。事实上,直到今天,计划经济的幽灵仍然不时登堂入室,它的护身符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

哈耶克为市场经济提供的认识论基础,集中包含在他跨越半个多世纪写的五篇论著中,包括:《经济学与知识》(1937年)、《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1945年)、《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1968年)、《假装有知》(1975年)和《致命的自负》(1988年)。其中《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可以说是他学术思想的精华。

哈耶克的基本思想是,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行、市场之所以优越于计划,就是因为人类的无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传递的困难。在一个由众多人组成的分工社会,与经济决策相关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有关资源、技术和偏好的信息都是私人信息,不可能由任何人全部拥有,对任何人都不是给定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些局部知识,每个人又都是无知的。因此,社会经济问题本质上是如何才能够以最优的方式,把那些资源用以实现各种唯有这些个人才知道其相对重要性的目的的问题。简而言之,经济问题实际就是一个如何运用分散化知识的问题。

在哈耶克看来,从根本上讲,市场是一个认知装置,是一个生产和传递信息的过程。通过价格和蕴藏在每个个体中的企业家精神,市场把分散的知识传递给分散的决策者,从而使他们能彼此协调行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断生产出新知识、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分散化的知识不可能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中央计划机关,任何试图这样做的行为都会导致信息本身的消散。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有关资源和环境的知识是不断变化的,更由于大部分与经济决策有关的知识是主观的,是如迈克尔·博兰尼讲的“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些默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像科学知识那样编码,因而没有办法以非价格的渠道传递。

编辑:陈晨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