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样本首次检测出晶态赤铁矿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18
导读: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近日我国科学团队在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月壤样品后,于月球科学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在这些样品中发现了微米级的α-Fe2O3(赤铁矿)和γ-Fe2O3(磁赤铁矿)晶体,这为理解大型撞击事件的成矿机制
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近日我国科学团队在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月壤样品后,于月球科学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在这些样品中发现了微米级的α-Fe2O3(赤铁矿)和γ-Fe2O3(磁赤铁矿)晶体,这为理解大型撞击事件的成矿机制提供了新证据,并揭示了月球表面此前未知的氧化过程。这一发现还为解释南极-艾特肯盆地周边磁异常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样品依据。
此次研究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并得到了编号为CE6C0300YJFM00301的月球样品支持。科研人员在嫦娥六号采集的样本中,利用微区电子显微分析、电子能量损失谱和拉曼光谱等多种技术手段,确认了月球原生赤铁矿的晶格结构及其特殊的产出环境。相关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国际学术期刊,这一创新发现为未来月球地质与演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将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
自阿波罗时代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月球整体处于极度还原环境,基本缺乏氧化反应的直接证据,尤其是赤铁矿等高价态铁氧化物的存在一直未被证实。此次研究认为,赤铁矿形成与月球早期的大型天体撞击密不可分。强烈撞击使局部区域产生瞬时高氧逸度,而此环境下铁元素易被氧化,进而让原有陨硫铁经历脱硫,经过气相沉积作用生成微米级赤铁矿结晶体。值得注意的是,祖先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作为中间产物,可能正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外围磁异常的具体矿物载体。这项研究首次以实际样品证据证明月球表面在高度还原条件下同样存在氧化性强的矿物,并阐明了月球氧化还原状态变化及磁异常的物质成因。
编辑:夏蕊娜
上一篇:AI赋能场景创新,激发绿水青山新活力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NEW
时代网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