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国内舆情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瞄准科技前沿 助力国家创新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9-11-04
导读:中国科学院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他们瞄准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培养领军人才,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建设创新中国贡献力量。未来,中科院将用更多璀璨的成果,为科技兴国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70年前,伴随着
        中国科学院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他们瞄准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培养领军人才,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建设创新中国贡献力量。未来,中科院将用更多璀璨的成果,为科技兴国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7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国科学院”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承载起几代中国人科技兴国的期待。

  70年来,这支科技国家队筚路蓝缕、勇往直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机构从最初的17个增加到今天的100余个,创新队伍从千余名科研人员发展到今天的近7万人。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每一次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几乎都与中科院人的拼搏奉献密不可分。老一辈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向世人诠释了科技创新对民族发展的深邃内涵;新一代的中科院人,同样书写着壮丽的篇章,让创新充盈着澎湃的力量。

  面向国家需求,突破核心技术

  70年来,中科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始终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研人员克难攻坚,相继参与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中科院调动全院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参与攻关,成为“两弹一星”工程的中坚力量。

  在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中,中科院牵头完成了空间应用系统研制任务;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中,中科院又牵头完成三大科学领域的全部14项科学实验;在嫦娥系列任务中,中科院完成了地面应用、有效载荷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关键任务,为工程圆满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国家深海科学研究重大需求,中科院完成了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抢占深海科技前沿制高点;构建了自主谱系化深海装备体系,引领海洋技术装备能力跨越发展;组建了海洋科考船队,构建起国际一流的深远海综合探测体系;引领了国际西太平洋科学研究,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接续奋斗。他们突破了新材料、激光器、计算机、能源科技等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发展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

  中科院长期致力于计算机与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世纪60年代,为服务“两弹一星”事业,研制出用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计算工作的109丙机,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计算机”。

  进入21世纪,针对国产设备“缺芯少魂”的窘境,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龙芯”“寒武纪”等系列化处理器芯片和“方德”等桌面操作系统,并在北斗导航卫星、工业控制、高性能计算、政务办公等重要领域推广应用。

  此外,中科院还研制成功一大批新型材料、特种元器件、精密仪器和测试设备, 为保障国计民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

  勇攀科学高峰,建设“国之重器”

  70年来,中科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勇攀科学高峰。

  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在拓扑学研究中引入“吴示性类”,并提出了“吴示嵌类”等拓扑不变量,极大地推动了拓扑学的发展。

  1965年9月17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联合,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1973年,陈景润在王元和潘承洞工作的基础上,完整证明了“1+2”,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2008年,薛其坤率领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为世界物理学界近年来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

  2012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团队参与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被誉为“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的大门”。

  2017年,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操纵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

  中科院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交叉前沿、理论物理、基础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开辟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显著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中科院承建的一个个大科学装置相继运行,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

  在北京,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经过几轮改造和技术升级后,产出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对活体动物的分辨率可以达到6.5微米;

  在合肥,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将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带入世界前沿;

  在河北,郭守敬望远镜坐地巡天,恒星光谱获取率超过国际其他同类项目之和;

  在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张开“天眼”,其综合性能和灵敏度比国外现有同类望远镜高出数倍……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中,这些“国之重器”将持续发力,贡献更多惊喜。

  播种科研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70年来,中科院坚持科研成果服务国计民生,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985年到198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人粮矛盾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中科院27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投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4省的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工程,被人们称之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

编辑:张萧芸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