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大模型上线:天气预报会更智能吗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0-29
导读:10月28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千亿级参数气象服务垂域模型风和。据悉,这一模型基于通用大语言模型自主研发,深度融合了气象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气象服务模式,助力行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风和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10月28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千亿级参数气象服务垂域模型“风和”。据悉,这一模型基于通用大语言模型自主研发,深度融合了气象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气象服务模式,助力行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风和”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款模型有哪些技术亮点?它是否能够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又将如何影响公众的日常出行?围绕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团队的专家,为大家进行解读。
一问:“风和”是什么?它具备哪些技术优势?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慕华表示,“风和”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架构开发的专门面向气象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
简单来说,它不同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更像是一位“AI气象服务官”。通过学习海量历史气象数据,“风和”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并据此在当前气象状态的基础上“生成”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
“‘风和’的核心技术在于其千亿级参数的强大模型。”王慕华解释,参数量是衡量模型复杂度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千亿级参数意味着模型具备极强的学习和表达能力,能够捕捉更加细致和复杂的大气现象。通过多模态融合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风和”不仅能提供更精准的预报,还能实现高分辨率、高效率和快速响应的智能气象服务,为各行各业赋能。
二问:“风和”与“风清”“风雷”“风顺”有何区别?天气预报会更精准吗?
此前,中国气象局已推出了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以及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
王慕华介绍,“风清”“风雷”“风顺”主要面向气象系统内部,旨在通过突破大模型预报的核心技术,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程度。例如,“风清”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结合了物理守恒特性,显著提高了长时效预报的活跃度,全球可用预报天数达到了10.5天,超过了欧美主流气象预报大模型的水平。
相比之下,“风和”则是面向公众及行业的气象服务大模型,依托“风雷”“风清”“风顺”等前端短、中、长期预报和空间天气预报系统作为支撑。“风和”专注于解决通用大模型在气象服务需求上的精准性、专业性和场景化不足等问题。通过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性、精准度和安全性,“风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可用且可信的气象信息,提升决策效率。
未来,基于“风和”研发的多场景融合气象服务智能体,还可以满足灾害预警、交通运输、旅游出行、卫生健康、商贸物流、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的互动式服务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精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三问:“风和”将如何改变公众出行?
“‘风和’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公众的出行体验,它不仅仅是传统天气预报的升级,而是通过强大的算力和深度推理能力,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精细和场景化的出行决策支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于廷照这样评价道。
以周末出游为例,传统天气预报可能仅仅提供“周末郊区多云转阴,部分地区有阵雨”这样的信息,这对计划露营或爬山的人来说显得模棱两可。而“风和”则能够针对山区、湖泊等微气候复杂区域进行超高分辨率模拟,
编辑:夏蕊娜
相关文章:
最新|NEW
时代网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