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医药舆情 > 正文

食药舆情:麻辣烫现食安问题 药品耗材“两票制”加速落地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6-21
导读:近日,“杨国福麻辣烫后厨人员光脚切肉”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杨国福麻辣烫地区负责人回应涉事员工为“临时工”未获认可,舆论质问餐饮企业何时能真正承担责任,并期待我国餐饮行业能加强监管,真正做到100%的食品

近日,“杨国福麻辣烫后厨人员光脚切肉”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杨国福麻辣烫地区负责人回应涉事员工为“临时工”未获认可,舆论质问餐饮企业何时能真正承担责任,并期待我国餐饮行业能加强监管,真正做到100%的食品安全。乳粉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开启新一轮并购潮,引发主流媒体关注。医药热点方面,作为2018年医改关键词,“医疗控费”力度不断加强,药品耗材“两票制”将在各省份逐步推行。

【食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杨国福麻辣烫再现食安问题 商家推卸责任引发公众不满

5月31日,@梨视频在其微博发布一则关于广州杨国福麻辣烫后厨人员处理食材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员工切肉时将双脚放在案台上,脚趾多次触碰到肉品,同时地面上混有垃圾和食物残渣,卫生状况堪忧。对此,杨国福麻辣烫广东地区相关负责人郑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员工是临时工,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上岗,目前已被辞退,涉事门店已关闭,并承认管理不当。目前,广州天河区食药监局已介入调查。

舆论热度:主流媒体官微是传播关键节点

截至6月10日24时,“杨国福麻辣烫后厨员工‘光脚切肉’”事件的新闻报道(含转发)526篇次,论坛博客83篇次,微信235篇次,微博420条。该事件吸引了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网、人民健康网、澎湃新闻网、凤凰网、搜狐网等多类型媒体的转载报道。传播范围覆盖多区域,成为本周食品安全领域热点话题之一。该新闻由@梨视频首曝光,但微博转评数并不高。经@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知名媒体官方微博转载后,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餐饮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再次遭受重创。

 

图 @梨视频和@人民日报微博截图(访问时间:6月15日15时)

舆论观点:临时工不是“背锅侠” 餐饮企业应加强自检自查

事件经@梨视频曝光后,引发了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媒体报道的重点多集中在涉事企业用临时工为“借口”轻描淡写事件。人民网刊登《被杨国福开除的临时工,真的能背走全部责任吗?》该文评论称,“人是你聘用的,决策是你作出的,临时工不过是‘马前卒’,他们闯祸了,你把‘马前卒’变成‘替罪羊’,让他们当‘背锅侠’,既不公平,也不合乎事实。”法制网发表评论文章称,企业妄图拿临时工当“挡箭牌”的路子已走不通,把矛盾焦点转移到临时工身上,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楚天都市报》则从企业为何爱用临时工当“挡箭牌”的角度表示了其对杨国福麻辣烫回应言论的不满。

同时,也有媒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餐饮连锁品牌、火锅行业食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经济日报》认为火锅行业食安问题频出是由于行业操作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没有跟上行业的快速扩张。并提及粗放式的管理,技术和操作门槛过低,从业者缺乏荣誉感是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源。

此外,有媒体以此事件为引子,探讨连锁餐饮品牌加盟模式带来的弊端。《新京报》用“杨国福麻辣烫光脚切肉事件”和“小龙坎循环使用老油事件”作对比,指出餐饮加盟门店数量迅速扩张有可能导致管控不到位等问题,再加上公司总部对品牌关注度不够,因此造成杨国福等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也更大;《北京商报》认为,加盟模式往往很难实现经济利益、管理强度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痼疾,餐饮品牌很可能“成也加盟,败也加盟”。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事件暴露出整个连锁餐饮品牌食品安全体系,还有对消费者整个的服务,甚至他们自己的风险意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微博舆论场,网民讨论的焦点与媒体报道观点趋同。网民多是用较为情绪化的言辞指责杨国福麻辣烫用“临时工”当借口来逃避责任,躲避惩罚,并表示不会再光顾杨国福麻辣烫;另外,有部分网民从较为理性的角度提及消费者更在意食品是否卫生、安全,希望餐饮企业和相关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为顾客的饮食健康负责。

舆情点评:推卸责任不可取 道歉加补救才能修复信任

近期,知名餐饮连锁品牌频频爆出食安问题,前有网红茶饮用过期水果制作饮料,后有小龙坎被爆出使用老油作为锅底,现在又有杨国福麻辣烫员工光脚切肉,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公众的一块“心病”。

去年,海底捞后厨爆出食品安全事件,在短短3天内,海底捞多次回应此事件,不推诿逃避责任,言辞恳切,有效缓解了网民不满情绪。反观此次事件,杨国福麻辣烫方面用“临时工没办法,小伙子年龄比较小,各方面做事的责任心不到位”等言论来“打发”媒体,遭到社会公众的一致诟病。“临时工”“实习生”不应屡屡成为企业问题的“背锅侠”,而此类推脱言行也早已无法糊弄公众。用何种态度来应对负面舆情,是企业能否重获公众信任的分水岭,诚恳道歉是危机公关的首要之举,积极整改和补救才是恢复企业声誉的良方。餐饮企业应清醒的认识到,“如何整理企业文化、搞好员工培训、整顿环境卫生、保证食品安全、守住企业良心、担当社会责任才是一个成功企业应该认真问责与自省的。”

乳粉企业开启新一轮并购潮 “奶业振兴”顶层设计方案出炉

近期,国内部分乳粉企动作频繁。继圣元国际集团5月12日收购圣达乳业后,圣元近日又全资收购河南金元乳业有限公司。6月1日,澳优乳业全资附属公司Spring Choice Limited拟收购Ozfarm Australia剩余50%股权及Ozfarm HK 42.5%股权。

针对目前我国奶粉行业发展态势,农村农业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奶业要实现“全面振兴”,2020年我国的奶源自给率要保持在70%以上,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乳品企业。

舆论观点:国家政策利好 乳粉企业并购机遇和挑战并存

目前,我国的奶粉行业正在迈入加速调整期。《意见》还提到重点支持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这与圣元和澳元发起的并购案不谋而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奶粉新政开始实行,乳企逐渐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并购成为乳企继续扩大自身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

舆论普遍认可三部委发布的“奶业振兴”意见,同时认为乳粉业并购将成为行业主流趋势。《广州日报》发文称,乳企兼并重组将进一步提高整个产业的集中度,乳业龙头借此东风可以夯实并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市场份额,有望成为奶业振兴的受益者。《南方日报》援引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的分析称,行业已经呈现出大鱼吃小鱼、强者打败弱者的局面。

此外,有媒体则担忧兼并重组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挑战。《北京商报》表示,从市场来看,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并购方在获得被购方资产和市场时,也要接受整合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如业绩下滑、食品安全问题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是婴幼儿奶粉“新政”注册配方制的实施年,再加上“奶业振兴”提到要加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管力度和积极引导乳制品消费,这都预示着中国婴幼儿奶粉将进入下一个黄金十年。

医疗控费再向药品耗材“开刀” “两票制”落地加速

医疗一直是重点民生问题,每次改革都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作为2018年医改关键词,“医疗控费”力度不断加强,其所产生的舆论影响也随之增加。四月底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总结评估已经完毕并进入整改阶段,按病种付费正在全国范围内扩围,药品耗材购销“两票制”方案密集落地。

舆论观点:医疗控费十分必要但并非一蹴而就

医疗控费旨在降低医保浪费,促进“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健康保险与卫生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保荣表示,对比国外来看,国内医疗费用并不高,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医保报销额度上存在应该报但没有报的情况,二是部分医院给病人开太多疗效不明确的“万能药”,医保资金存在浪费。按病种付费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过度医疗问题。

医疗控费就是要“多方发力”,资源整合实现效率最大化。《健康报》指出,当前医疗控费方面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效果也逐渐显现。仅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就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让医保基金节省很多开支,也让患者少掏不少药费。成绩有目共睹,也值得为之欣喜和自豪。

医疗控费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须在不断探索中前行。中国经济网认为,“医疗控费”事涉多方,是道复杂综合的多选题。因此仍需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让“看病贵”进一步得以解决。

舆情点评:如何有效实施医疗控费是获得舆论认可的关键

医疗控费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备受社会舆论关切。去年,多地传出公立医院“严控医疗费、停用部分耗材”的消息就曾引发不少争议。网民担心医疗控费影响医疗效果,部分公立医院和医生则担心入不敷出。虽然医疗控费的初衷是好的,但如何通过落地化和配套化的举措有效实施医疗控费是赢得公众认可的关键。从目前舆论态势来看,主流媒体积极宣传和解读医疗控费,让公众全方位理解医疗控费的内容和部署进程,一定程度上能够营造良好的政策推行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