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19-10-29
导读:3月8日,尧德中(中)、黄荣怀(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利用智能技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话题接受本报记者(右)的专访。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 每一次人类的技术进步,都会淘汰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3月8日,尧德)、黄荣怀(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利用智能技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话题接受本报记者(右)的专访。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全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

  每一次人类的技术进步,都会淘汰一部分职业,也会创造新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发挥优势,做人工智能无法做的事。教师应该顺应“智能+”时代的变化,掌握和利用好人工智能。

  互联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

  为了适应智慧社会的到来,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培养下一代的好奇心、自控力和学习能力等数字化生存能力。教师角色需转变为创新支持者、活动设计者、沟通协调者、技术拥抱者。在学习环境中引入智能教学服务,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国务院2017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3月8日晚上,“两会E政录”特邀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互联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就此接受专访。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记者:目前人工智能依然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还局限于某些问题的局部应用,处于弱人工智能等阶段。针对于目前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基本应用现状,两位有着怎样的判断?

  尧德中:伴随大数据、超级计算以及深度网络等概念兴起来的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语音识别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人工智能在缺少人力的一些活动领域展现出了很大的潜力。例如人工智能在解决我国边远地区缺师少教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教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事,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时候需要谨慎。

  黄荣怀:从教与学方面看,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智能教学系统,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发展而来的智能教学系统(IT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辅导学生以提升学生学习绩效。第二种是教学机器人,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第三种是学习分析,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各种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

  记者:黄教授您刚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移动学习周活动,请您谈谈对我国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方面的研究处于什么样的国际水平?

  黄荣怀: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美国的人工智能走在世界最前列,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势头也比较好,研究成靠前正被全球抱以很高的期待。在研究内容上,欧美更关注现代人工智能的透明性、安全性和伦理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更关心人权问题,关注女性、儿童的权利,如怎么去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以及像某些连供电都存在问题的地区该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等等。

  人工智能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记者:社会上曾经流行着一种担忧,说是人工智能出现以后,很多职业会消失,如统计员、绘图员、报关员等,教师这个职业也会受到冲击。请问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独特的价值在哪里,人工智能会带给教师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尧德中: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虽然会淘汰一部分人,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机会,这些新的机会就是给那些能够利用最新技术的人准备的。比如,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会导致应试教育的方式被取代。但是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播以外,还有道德和感的培养,这些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是打开更大一个空间的引子,这涉及的不是简单的适应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问题。对教师而言,需要掌握和利用好人工智能,成为新技术的主人,利用人工智能一起培养好下一代学生,从而有效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黄荣怀: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转型期,人工智能只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此外还有3D打印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在这个转型期中,确实有很多职业会发生变化,有的职业将被淘汰。但就教育来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队伍的需求反而有要扩大的趋势,且教师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校的转型离不开教师的改变,因此教师反而会更加被重视。

  记者: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培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是促进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举措。黄教授多次参加了“三区三州”校长的培训,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黄荣怀: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和享有信息技术,享有人工智能的权利。大家都谈到尽量缩小和弥补鸿沟,但其实鸿沟存在扩大的趋势。我们国家在弥补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比如过去这些年中实施的“三通两平台”等,给边远地区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设施设备、培训和数字资源,帮助所有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法和经验都值得国际社会借鉴。

  人工智能带动跨学科人才培养

  记者:人工智能是重构人才培养方式的“摧化剂”跨学科学习对人才培养有什么样的启示?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作用,可以发挥人工智能在跨学科学习上的作用吗?

  尧德中:现在人工智能最经典的深度学习可以分成三类。一类通过不断地学习,类似应试教育的刷题政策,直到最后把这类问题做好,但这个培养出来的智能适应能力有限,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跨学科则有可能把两个打通,既学图像又学声音,就能适应融媒体的需要。但人需要的不只是监督学习,还有增强学习。增强学习就是让学生与环境交互,跟老师交互,帮助学生体会到过程中的细节。还有迁移学习,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现在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表现很差。跨学科让人接触各方面的东西,融合起来放大能力,开阔人对问题的理解。所以跨学科是一个放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