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新潮下的虚假创新与隐患”
【创新观察】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种盛行的“智驾神器”方向盘配重块,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类售价仅几十元的小配件,号称能让驾驶者轻松实现“不接管”的自动驾驶效果。表面上这款产品似乎是驾驶辅助的便利工具,实际上却是在误导车辆的辅助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作弊装置”,其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忧。
众所周知,当前许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要求驾驶员时刻握住方向盘,一旦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双手离开,就会发出警告信息。而这种“智驾神器”利用模拟压力或者红外信号,欺骗系统认为驾驶者还在控制车辆,让驾驶者可以放手驾驶,这不仅破坏了安全机制,也将驾驶者与道路上的所有人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应该明确的是,目前国内多种车型搭载的智能驾驶功能,仍然属于L2级辅助驾驶范畴,还达不到“自动驾驶”的技术高度。这类系统在面对复杂路况、恶劣天气和突发意外时处理能力有限,依然需要驾驶者随时监管并及时干预。而“智驾神器”的出现,恰好将人机协作中的关键环节人为移除,一旦意外发生,就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产品的流行折射出部分车主过度依赖科技带来的便利,忽视了自身负责驾驶安全的责任。技术可以进步,但生命只有一次。指望用辅助驾驶代替自主驾驶、逃避安全机制,实则是对安全的忽视。
事实上,不论是曾轰动一时的“量子水杯”,还是打着保健名号的“能量石”,亦或是畅销的“防蓝光屏贴”,各类伪科技产品持续涌现。对此,消费者要保持警觉,提升安全意识,同时也需行业、平台和监管部门加强联合治理。
针对“智驾神器”,车企应积极完善智能系统的监测机制和提示交互,使系统有更强的精准识别和防干扰能力;电商平台要严格把关此类产品的上架审核,内容平台应及时删除相关教程及推销信息,防止误导更多人。监管层面也需加强法律执法,对滥用“智驾神器”等行为严厉查处,并推进技术标准升级,要求智能网联车建立更加完善的身份识别与行为检测体系。
驾驶技术的创新本意,是为安全和便捷服务,而不是增加新的隐患。在自动驾驶逐步推进的今天,最不能缺少的,是驾驶者对安全始终保持警觉。唯有坚守安全防线,智能化出行才能真正造福大众,走得更远。(陆成宽)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