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碱性水真的有助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吗?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08
导读:临近“双十一”促销季,各类饮用水产品纷纷加入市场竞争,其中碱性水因“调节酸碱平衡”等流行理念再次受到关注,销售量明显提升。不过,商家宣传的健康作用真的能靠长期饮用来实现吗? 健康功效缺乏扎实科学支持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沈

临近“双十一”促销季,各类饮用水产品纷纷加入市场竞争,其中碱性水因“调节酸碱平衡”等流行理念再次受到关注,销售量明显提升。不过,商家宣传的健康作用真的能靠长期饮用来实现吗?

健康功效缺乏扎实科学支持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沈立荣向科技日报表示,市面上的碱性水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添加碳酸氢钠(即小苏打)的人工苏打水,二是应用电解工艺生产出的弱碱性水,三是天然形成的弱碱性水,其pH值一般在7.0至9.0之间。人工苏打水本质就是碳酸氢钠溶于水的产品,电解水则是利用专门设备处理后呈现弱碱性,而天然弱碱性水则含有一定量的钠、钙、镁等碱性矿物。人工苏打水口感有明显碱味,生产厂家通常会添加甜味剂或香精改善风味,这类饮料更接近一般饮品而非日常饮用水。

沈立荣同时指出,针对碱性水能“中和胃酸”和“降低尿酸”的说法,必须考虑摄入剂量这个前提。像胃食道反流患者,医学上常用碳酸氢钠作为抗酸剂,但有效剂量每天大约需1.5克。如果以碱性水每升含0.1克碳酸氢钠计算,患者需要一次喝下至少15升才有同样作用,显然并不现实。至于降尿酸,事实是只要保证充足饮水,就能促进尿酸排出,没必要专门选择碱性水。

“现在,碱性水并没有像矿泉水、纯净水等那样,被纳入饮用水相关标准。” 沈立荣补充,现在市面宣传的健康益处,并无可查证的科学基础,很多说法仅是营销噱头而已。

沈立荣还提到,其实我国不少地区的自来水本身就是弱碱性,尤其是北方地区的饮用水就属于天然弱碱性,消费者完全没必要为此额外支付费用。从科学角度分析,碱性水和普通饮用水没有本质区别。

祝金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师则认为,碱性水的营销在于抓住现代人对健康的焦虑,通过“健康标签”激发消费欲。他提醒,绝大多数碱性水钠含量较高,不建议普通人长期作为日常饮用水,否则易增加胃肠道压力。

“酸碱体质论”并不成立

沈立荣介绍,事实上碱性水所谓的“神奇效果”源自于“酸碱体质论”这个伪科学。此理论在过去十几年被多位权威专家反复批驳,有企业凭虚假宣传被处罚,但其影响仍未完全消退。

“酸碱体质论”由美国人罗伯特·欧·杨在2002年提出,认为人的体质分为酸性和碱性,酸性体质易生病,而碱性则健康,并主张通过摄取碱性食物来改善体质。该理论已被科学界明确否决,罗伯特·欧·杨更因对癌症患者不当操作被判巨额赔偿。目前仍有部分群体受其影响,依然相信这种说法。

祝金城补充,营养学确实会根据食物燃烧后的残留成分,将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酸性食物燃烧后灰烬含磷、硫、氯可形成酸性溶液,碱性食物则含钾、钠、钙、镁。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食物能直接干预人体酸碱平衡。

人体有严格的自我调节机制,血液、胃液、尿液的pH范围非常稳定,食物对人体pH值影响微乎其微,不会导致其明显变化。

祝金城还表示,人体吸收和代谢过程已确保身体酸碱度维持在适合范围,目前没有权威医学实验证明喝碱性水能“改善酸性体质”。

安全可靠的首选始终是白开水

“选水最重要的是保证水质安全和摄入充足,至于水的酸碱度,并不是健康的决定性标准。” 祝金城表示,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pH值应在6.5至8.5之间,弱酸或弱碱水只要安全合格都可以放心饮用。

综合考虑健康和经济因素,他建议日常首选白开水。经过烧开消毒,既无细菌,又能保存矿物质。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女性日饮水量分别为约1700毫升和1500毫升,饮水应少量多次,避免口渴才喝。

沈立荣则认为,人们可以结合自己对矿物质摄入或口感的需求灵活选择,譬如有矿物质补充需求的人可考虑矿泉水。但他提醒,孕妇或备孕人群不要相信碱性水“缓解孕吐”或“生男孩”等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以免不当饮用带来潜在健康隐患。

沈立荣进一步指出,伴随国家科普与监管深化,现在商家已不再直接在产品标签上标明碱性水的健康功能,但有时会通过模糊宣传来“变相推销”产品价值,抬高价格。相关机构理应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帮助大众树立科学的饮水理念。

编辑:夏蕊娜

相关文章: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