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模型助力,智能成果惠及农业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农食产品展区,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农业全流程,激发出新的创新活力:从GASEL智能育种平台和iMAP种植大模型,到能自主识别和田间巡查的智能机器狗,AI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驱动力。
走进先正达集团展位,一只名为“达达”的机器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它由先正达集团英国杰洛特山研发中心研发,目前已负责田间巡检,可以监测作物产量,识别病虫害并协助杂草控制等多个任务。
在现场,记者见到先正达自主开发的GASEL智能育种系统。它如同一位虚拟育种专家,能在电脑中模拟百万种基因组合,帮助科研人员在试验前进行高效筛选,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并节约成本。
“这项技术已覆盖国内玉米育种全过程,成功培育了‘先达7388’和‘先达608’等优质玉米品种。GASEL利用AI算法推动基因组选择技术,实现从材料预测到田间验证的智能流转,预测准确率能达到60%至8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据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晓强介绍。
本届展会上,农场沙盘区域首次展示了覆盖作物全程生育周期的iMAP农业综合大模型。该系统依托海量数据和算法驱动,给农业管理带来智能化转型。
“iMAP采用‘作物机理+大模型+智能体’融合架构,支持种植者科学决策,实现‘耕-种-管-收’全链条智能管理。系统整合了遍布20余省的MAP技术服务中心及超过4000万亩耕地的线下管理经验,将千万级农业知识资源和多模态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建立了机理驱动、可追溯和可量化的智能算法。”中化农业MAP副总经理秦李龙介绍,目前iMAP已在全国范围内的100万亩土地进行了应用验证。
iMAP的推行为农业种植管理确立了新的科学范式,而在农业产业链的另一端,饲料生产也在借助AI实现升级。
在展区,嘉吉公司带来全球首发“闪电配方MAX”,这套饲料配方数字化解决方案为饲料生产引入智能化。借助在线近红外检测与实时云计算,该系统能即时分析原料成分,自动优化配方,实现“秒级检测与调整”,有效规避传统养殖中饲料不匹配的问题。
智能育种、精准种植、智能化巡田、数字饲料配方……AI正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农业变得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广阔的田野上,人工智能与农业的融合才刚刚起步,未来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