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换脸盗播”扰乱直播带货生态系统
近日,演员温峥嵘在抖音平台开直播时,发现自己的脸被“AI换脸盗播”,多个直播间同步出现其形象带货。当她在评论区质问“你是温峥嵘,我是谁”时,竟被对方直接拉黑。这场荒诞的对峙,暴露出AI换脸技术被滥用于侵害个人权益、扰乱直播秩序的严峻现实。
今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曾查获某公司利用AI技术冒充央视主持人李梓萌身份制作、发布虚假广告,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8月,社交平台上又有自媒体用AI合成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推销土鸡蛋……类似事件接连发生,AI换脸、换声等新技术被用来制造虚假内容已不罕见。
透视这些乱象,背后反映的是新技术不当牟利来侵蚀直播电商行业的现象。一方面,在供给端,AI换脸盗播正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负循环。直播电商应当以内容质量和产品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然而AI换脸正让行业滑向“博眼球”与低成本仿制。相对于高昂维权成本,侵权违法门槛和付出的代价却很低,更高的短期利益让部分商家铤而走险,忽视原创和品质的投入。长此以往,直播间内容趋于雷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及可持续性都将受到削弱。
另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更隐形的风险是信任基础被侵蚀。电商行业赖以发展的,是买家的信任。AI换脸使真假界限不断被模糊,虚假与真实混杂在直播间,用户可能因此难以分辨真假,消费决策变得迟疑,复购率和粘性降低,甚至选择离开平台。此外,一起AI假冒事件就可能让公众对整个直播带货行业感到质疑,这种破坏力不容小觑。
当然,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若合理利用,AI换脸完全可以帮助中小商家降低直播门槛,让优质商品更好触达大众,实现数字化赋能。
目前,直播电商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得益于线上消费场景扩展和技术推动,直播销售持续升温,也带动了商品流通和新型就业岗位。AI技术本应成为直播电商扩容升级的催化剂,而不是“AI换脸盗播”等乱象的温床。
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症结在于治理体系的不完善——无论是平台审核机制,还是全行业关于AI内容监管的标准建设,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接下来,行业治理亟需形成技术把关、规范约束、协同治理的完整体系。首先,监管机构应完善AI生成内容的侵权判定标准,提升侵权成本,明确平台、商家和技术方的法律责任。其次,行业组织可推动出台AI应用合规指南,规范虚拟身份标识,建立“商家自查—平台核查—用户监督”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备案、抽检、举报奖励等监督功能,从各环节压实责任,减少造假空间。最后,技术层面,电商平台需加大对深度造假内容检测识别的研发投入,利用AI模型分析视频、音频异常,结合实时管控,做到一发现风险即提示、暂停相关直播。
真实与信任,是直播电商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唯有筑牢技术屏障,织密法律和行业监管之网,实现多方协同,才能根除“换脸盗播”等乱象,让合规者获益,让消费者安心,从根本上推动直播电商行稳致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