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通信瓶颈,推动低空经济多领域应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正式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该试验预计持续两年。通过此次试验,旨在拓展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链,增强市场活力,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什么是卫星物联网?本次商用试验将如何促进商业航天和低空领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一问:卫星物联网到底指什么?
卫星物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天基网络连接遍布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大量物联网终端,实现数据采集与远程传输。借助卫星,数据收集终端、可穿戴设备、手持工具,以及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都能无缝联网,相关应用已经覆盖至渔业、物流、能源、水利、应急通信、低空经济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介绍,传统物联网依靠地面网络实现联接,但在偏远山区、海洋、空域等许多地方,传统网络难以覆盖。相比之下,卫星物联网具有广域与全域覆盖的独特优势,能够打破这些通信盲区。
二问:新兴产业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何受益于卫星物联网?
卫星物联网依赖天基通信网络,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全球实时追踪和数据互动,有效弥补低空经济通信覆盖不足的短板。以无人机物流为例,地面基站常常无法提供连续稳定的信号,影响飞行效率和安全,而通过卫星网络,能够保障低空飞行器随时保持联络、数据不断链。
卫星物联网的推广也拓宽了低空经济的各类应用场景。例如,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农业无人机进行跨国作业时,可以通过卫星保持调度和远程数据回传;应急救援无人机在地面通信失灵时,也可依靠卫星保证与指挥中心的联系。这类技术创新将带动更多资本和创新资源涌入低空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形成“技术—应用—产业”一体化格局。
三问:未来如何实现万物互联?
今年以来,我国卫星通信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卫星通信领域创新释放政策红利。10月,《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集意见,共同推动产业步入快车道。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具备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资质,可以依法开展手机卫星直连等新型通信服务,完善应急、海事以及边远地区通信,进一步丰富我国通信服务和产品体系。
11月21日,中国电信推出“天通+北斗”国产星基高精度定位服务试商用,专为偏远、海洋、低空和低轨等网络覆盖不足区域设计。展望未来,无人机巡检、物流配送、低空飞行等应用场景有望持续获得强大卫星信号保障。
记者 崔 爽
下一篇:真假科技如何辨?警惕层出不穷的“量子”伪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