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科技如何辨?警惕层出不穷的“量子”伪创新
“用量子水杯泡茶能治癌”“睡在量子床垫能改善慢性病”“投资量子股权就能暴涨十倍”……最近,打着“量子”招牌的骗局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因此上当受骗。
原本属于尖端科学领域的量子技术,为什么成了骗子们的新宠?面对各种“高大上”名词,公众该如何分辨真假?
量子只是科学名词,不是万能灵药
“社会上容易被量子概念忽悠,根源在于知识门槛和心理需求的双重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闫怀志指出,量子物理的“叠加态”“纠缠态”等术语本就让人难以理解,普通人在生活经验之外很难分辨,给虚假营销留下了空间。而骗局恰好击中了几类心理:中老年人的健康焦虑、许多人对尖端科技的盲目信任,以及对高回报的贪念。
想要识破这些圈套,先要知道“量子”到底是什么。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于长水教授表示:“量子物理主要是在微观世界里研究电子、光子这些粒子的行为,相关奇特现象只会在极小尺度和特殊条件下出现。”以常被提及的“量子叠加”为例,其只是微观粒子的一种状态,而“量子纠缠”则是两个粒子的状态关联,但这种关联极其脆弱,不可能在普通环境下持续,也不可能影响人体,更别提民用日常用品。
那么现阶段的量子技术到底能做什么?又包括哪些基本特性?据于长水介绍,从发展和应用来说,量子技术具备三大特点:首先,环境要求极高,经常需要超低温、高真空等实验条件,例如量子纠缠在日常环境中瞬间消失;其次,技术门槛和研发成本极高,一套实验设备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还需要由物理、材料、计算机等多领域专家协同攻关;再者,它的应用范围较小,目前大多仅在实验室试验阶段,距离民用普及还很遥远。
“市面上宣称量子手环、量子床垫等产品,只是用‘量子’做噱头,实际上与量子技术的基本特性毫不相符,属于彻头彻尾的炒作。”于长水说。
这些所谓“量子骗局”常用哪些伪科学手段?于长水梳理了三种套路:一是“术语拼贴”,把“量子”随意和“能量”“磁场”“共振”等词组合,把科学包装得玄乎其玄;二是“权威伪造”,杜撰“国际量子认证”、冒充知名高校合作,甚至请演员冒充专家站台,但这些所谓认证根本查无来源;三是“案例编造”,编造病患用量子产品治愈、老人戴手环后降血压的故事,却没有任何真实病例和第三方医学证明。
识破骗局,科普是关键
科普能在量子骗局防范上起到多大作用?闫怀志认为,科普是抵御骗局的“第一道防线”,要让大众对量子技术具备最起码的认知,尽量消除信息壁垒,使大家有能力自主判断。
“对老人和易受骗人群进行保护,科普一定要讲解通俗,直接明确地指出:市面上的‘量子保健品’‘量子理财’几乎全是骗局。”闫怀志建议,还可以结合公安机关侦破的量子理疗、量子投资案例,用受害者亲历和骗局拆解的方式,帮助公众识别套路。
那么,碰到自称“量子”产品该怎么快速识别?大连公安相关负责人给出一条实用建议:凡是针对大众销售,宣称立刻解决健康、致富、教育等日常难题的“量子产品”或“量子投资”,基本可以认定是骗术。真正的量子技术还停留在基础理论突破和极少数高端领域试用,距离民用和普及还很远。
该负责人提醒,怀疑骗局时请保存宣传材料、交易凭证、涉事人员身份以及交流证据,并及时向属地警方报案。“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会通过正式渠道公开发布,而不是靠地摊推销或者私人推荐。”他强调。
记者 张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