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物绽放新的辉煌
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板块,“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前不久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长江流域近40家文博机构携带160件(套)文物参展,这些沉睡千年的珍宝首次齐聚一堂。展览以新颖的陈展设计和丰富的传播手段,让古老的长江文化与现代理念交融,既为未来增添文化底蕴,也让传统文明焕发活力。
长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这片土地上可移动文物种类繁多,从史前玉器到商周青铜,再至楚汉时期的简牍和唐宋陶瓷,每一种都是历史的缩影。此外,这里还分布着众多不可移动遗址,如屈家岭、石家河等早期遗址,见证了长江文明的辉煌历程。它们不仅承载着深厚的过往记忆,也是艺术创造和文化积淀的结晶。长江文物,如同文明的“活化石”,为现当代社会带来滋养,也为未来提供精神动力。
长江流域的文物不仅得到国内高度关注,在国际上同样享有声誉。此次“璀璨长江”展览中,新石器时代良渚玉器、春秋战国青铜器,代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工艺水平,吸引了全球文化爱好者的目光。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载体,也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加强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长江文物,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更为中国同世界交流、讲述鲜活真实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撑。
历史文物不只是记忆的载体,它们也与几千年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譬如,荆州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漆器“虎座鸟架鼓”,早在楚国时期便是宴乐的重要乐器。它所展现的,不仅是古代制造技艺与乐器发展,更体现了“礼乐合一”的生活追求。如今,这一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文物通过IP开发,已成为区域文化品牌,带动文创、旅游等相关产业,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文物“走出历史”,在当下“活起来”,正是这种跨时代融合的生动例证。
让长江文物在今日焕发生命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文物点亮未来,需多管齐下。
完善管理体系,促进文物活化。2025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将文化遗产的整体和系统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建议长江流域各地加快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打破因行政区划分产生的管理阻碍,以更强的统筹能力推进文物保护。
借助文艺载体,让长江文物“苏醒”。长江文物的传播不仅可以依赖传统展览,更应融入文学、影视、音乐等艺术领域,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通过体验性内容传递给公众。像《简牍里的中国》这样以纪录片形式,把静静陈列的文物“还原”至历史场景,令观众身临其境。文艺的介入,让文物变成可互动、有温度的文化符号。
依托学术研究,打造“文物+学术”解析新模式。深入挂牌重要遗址考古,强化实证积累,推动对长江文明起源与特色的研究。同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长江文物成为多元文明对话的纽带,彰显中华文化独特性。持续编撰文物相关著作,把考古成果转化为可以研究、传播和积累的学术财富,实现文物从历史到学术、再到大众认知的转变。
赋能科技,让长江文物触手可及。先进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让文物与公众直接互动。如本届艺术季开幕式利用裸眼3D等现代手段,文物以动态形式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湖北省博物馆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数智编钟”,观众可在屏幕前亲手操作,仿佛亲临古代礼乐盛典,体验历史场景。
推动文旅融合,让文物走进生活。实现长江文物的创新传承,关键是构建“文物+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场景重现、生活融入与产业链延伸,文物在文旅生态中焕发生机。文旅结合,不仅让文物不再局限于展柜,更使它们成为触手可及、可消费的文化体验。
文物不仅仅是历史器物,更是有温度、有故事、有生命的文化载体。长江文物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资源。以敬重之心维护它,以创新理念激发它,以开放胸怀传播它,相信长江文物将会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灿烂的光彩,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作者:顾高菲,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