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热点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青少年如何从增高到强壮,持续优化体能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07
导读:把健康比作一栋房屋,肌肉力量无异于那看不见的坚实墙体,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夯实这一“承重墙”的关键时期。 如今,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身材高挑、增长迅速的学生。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相较五年前,我国6至17岁学生的平均身高出现明显提升:男生高出2

把健康比作一栋房屋,肌肉力量无异于那看不见的坚实墙体,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夯实这一“承重墙”的关键时期。

如今,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身材高挑、增长迅速的学生。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相较五年前,我国6至17岁学生的平均身高出现明显提升:男生高出2.1厘米,女生则增加2.2厘米。别小视这几厘米的差距,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这代表着成长发育的新信号。

伴随着对青少年肌肉健康的持续关注,如何让孩子拥有笔直体态与强壮的身体,在身高增长的同时,增强握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肌肉力量指标,已成为青少年健康领域讨论的重点。

那么,怎样帮助青少年“长高又长力”,真正实现体质全面升级?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探究答案。

1.肌肉健康影响深远

时下,青少年成长环境和几年前大不相同,无论是锻炼方式还是运动装备,都变得更为丰富和专业。与此同时,身高体重同步增长,如何确保体质也能跟上节奏,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对青少年来讲,强健的体魄离不开充足的肌肉力。它不仅支撑基础运动,也是机体代谢健康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教授吴广亮认为,提升肌肉力量有助于促进骨骼发育和身高增长,减少短期或长期健康风险,为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保驾护航。

“肌肉其实就像关节的‘减震器’。一旦肌肉力量不够,跑跳时膝盖、踝关节等就容易直接受力,扭伤和拉伤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吴广亮介绍,“而青少年时期正是骨量最高的窗口期。肌肉收缩有助于骨骼生长,肌力不足不仅减少对骨骼的刺激,未来容易骨质疏松和骨折,还可能造成隐性肥胖,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尤其是个头高的孩子,核心肌群容易无力。比如出现圆肩、驼背、头前伸等不良姿势,导致脊柱稳定性差,站坐都显得无精打采。这些因肌肉力量下降带来的体态问题,进一步加重了颈肩腰背的不适。”吴广亮补充道,“不少孩子运动时容易疲劳、引体向上做不起来、球类运动反应迟缓。体能成绩不理想,孩子容易缺乏自信,也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认为,适量增加运动对强化青少年体质至关重要。“由于课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有不少学校和学生倾向于在教室久坐,这也带来了肌肉流失的隐患。”他指出,“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参与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可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还是以提高考试分数为导向。真正践行‘健康第一’,需要社会各方进一步重视体育的本质地位。”

“强壮体魄不能靠运动单打独斗,更少不了养成健康习惯。”陈先哲表示,“青少年阶段养成科学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对终身健康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与良好的生活节律让身体具备自我修复和适应能力,肌肉力量才能稳定增长。这种‘预期感’会鼓励孩子保持锻炼习惯,形成‘习惯和训练’的正向循环。”

2.数字时代下的科学运动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不断发展,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运动方式都在被重塑,这也为提升体质带来了新的机遇。

据康复大学教授赵鹏分析,互联网和数字化工具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让青少年运动迎来新场景。“手机刷短视频、线上学习、游戏互动占据越来越多的时间。要知道,肌肉的生长依赖有规律的机械刺激,只有让肌纤维经历适当‘拉扯’并充分恢复,才能提升力量。而碎片化、缺乏系统负荷的运动,难以真正刺激深层肌肉和神经系统。”

此外,心理层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互动的满足感即时且强烈,比如社交网络的点点赞、游戏通关胜利,都比锻炼带来的‘延迟成就’更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孩子对运动缺乏持久兴趣。”赵鹏补充,“新技术要真正成为运动助力,比如智能穿戴设备、互动体能游戏、线上运动打卡,让高科技变成孩子积极锻炼的新动力。”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推进运动健康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打造新的运动应用场景。

吴广亮对此充满信心,他建议为青少年健康构建“智能+肌力”服务平台,使得数据采集和算法分析更精准,场景更贴近实际。“需要拓宽数据采集渠道,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和运动日常。在有效保护隐私基础上,实现数据整合,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通过实时反馈与追踪,让体能管理成为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节。”他说。

在科普传播方面,吴广亮指出短视频平台是提升运动意识的重要工具。“短视频以娱乐和视觉优势广受青少年欢迎。应邀请体育教师、康复师、营养师等入驻平台,推出专业且生动的科普内容。采用动画、街头互动、博主现身讲解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实践运动知识。”

3.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适宜哪些运动?”“每周应安排几次锻炼?”“运动强度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正受到家长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我国体教融合深入推进,各部门陆续加大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支持,助力青少年强身健体。

国家体育总局刚发布的“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为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提出,“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提倡开放社区运动场馆,丰富课后体育服务,鼓励更多户外锻炼。

陈先哲认为,要让体育课回归强健体魄的初心,首先需打破“分数优先”的理念,让体育成为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思维要摒弃‘唯成绩论’,不能再把体育课当成‘可有可无’。同时,‘上体育课影响学习’‘运动易受伤’等观念亟需转变。实际上,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专注力、促进脑力发育和意志磨炼。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和成长的根基。”陈先哲表示。

他提出,应从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保障入手,通过趣味引导和技能提升,增强体育课程质量,让体育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赵鹏强调,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支持,共同营造有益身体发育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体能教练’,家庭运动习惯很重要——哪怕只是全家一起爬楼梯、做家务、散步或玩球,重点是让孩子经常感受身体的活动与掌控感。”

“学校方面则应加强基础体能训练,通过多样化游戏、分组选拔、体能闯关等方式,让体育课变得有趣,培养持续锻炼的习惯。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便利运动环境,比如规划安全步行和骑行路径,增设开放的运动场地,让孩子随时都能动,处处有运动空间。这些举措将持续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从‘长高’到‘长壮’的身体素质提升。”赵鹏说。

编辑:夏蕊娜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