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屋脊。 马睿姗绘 杨阳在介休后土庙古戏台讲解声学原理。 王 帆摄 "> 杨阳在介休后土庙古戏台讲解声学原理。 王 帆摄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全景。 王 帆摄 ">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全景。 王 帆摄 高平二郎庙古戏"/>
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情报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古建筑中的声音秘密:探寻历史与智慧的传承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06
导读: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屋脊。 马睿姗绘 ">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屋脊。 马睿姗绘 杨阳在介休后土庙古戏台讲解声学原理。 王 帆摄 "> 杨阳在介休后土庙古戏台讲解声学原理。 王 帆摄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全景。 王 帆摄 ">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全景。 王 帆摄 高平二郎庙古戏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屋脊。

  马睿姗绘

">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屋脊。
  马睿姗绘

  杨阳在介休后土庙古戏台讲解声学原理。

  王 帆摄

">

  杨阳在介休后土庙古戏台讲解声学原理。
  王 帆摄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全景。

  王 帆摄

">

  介休后土庙古戏台全景。
  王 帆摄

  高平二郎庙古戏台。

  马睿姗绘

">

  高平二郎庙古戏台。
  马睿姗绘

  仰视高耸的屋檐与精美的斗拱,手触斑驳的砖瓦,时光仿佛凝结在其中。从山西古戏台的奇妙传声,到徽州民居的防火考量,再到天津独乐寺的抗震设计,传统建筑不仅记录着历史,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匠心和智慧。每一处檐角都映射着文化的精巧思辨,每一根梁柱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用心。

  即日起,本版将陆续推出“赓续历史文脉·探寻古建智慧”系列报道,深度走访太行山里的古村落、徽州水乡的院落、华北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叙述学者和团队揭秘古建奥秘的真实故事。

  ——编  者  

  

  人物简介

  杨阳,1978年出生,山西太原人。现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和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古代建筑声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首席专家。自2017年起致力于钟鼓楼声学探索,2023年开展原生态表演声环境研究,2025年牵头制定中国传统戏台声学测量标准。

  

  在山西省介休市后土庙古戏台后台,杨阳习惯性拍一下手,随着脚步走到前台后再拍一次,仔细辨听回声的微妙变化。这是他十余年来实地考察古建筑的一道流程。

  无论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抑或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中国古建筑中专为声学设计的类型屡见不鲜,涵盖古塔、戏台、钟鼓楼等。为增强传声效果,匠人会在台下、墙体内设瓮,或背景墙开洞,利用结构实现混响、共振及隔音降噪,让声音即便传至十里之外也能清晰动听。

  这类技术常被民间口传,史料却鲜有记载。十八年来,杨阳亲访逾三千座古建筑,希望将这些沉淀在历史里的技术智慧呈现给当代社会。

  田野调查 解开“山西唱戏陕西听”的秘密

  在山西临县碛口古镇入口,黑龙庙古戏台设于重檐灰瓦之下,台上演员正表演晋剧《打金枝》。在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台上的唱腔如何能清晰传至远处?

  2012年,杨阳实地考察该戏台。院中分布着17孔完整窑洞与两个半孔窑洞。当地人说,这里的戏台不一般——窑洞内外的声音差异显著,演员表演毫不费力,甚至能实现“山西唱戏陕西听”。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杨阳搬来锣鼓,分别于上午与夜晚在院内不同方位监听和测量声音,结合声学分析仪分析数据。

  最终他发现,戏台顶与后墙如同声罩,将台上声音汇聚至院落,院内建筑又将声音反射,使其传入窑洞。无论在侧房还是窑洞里,听觉体验截然不同。窑洞如“天然音箱”,声音品质独特,清晰度反胜院外,窑洞协同音墙共振,显著提升声强。

  “山西唱戏陕西听”的现象为何能实现?村民的一句老话“吃风圪梁上”给了他提示。黑龙庙位于半山坡,正好处于凸出山脊,风力大,庙前无高建物阻隔,声音随顺风在峡谷传播;加之石滩、水体吸音系数低,极利于远距离声传递。如此,晋剧之声便能回荡至对岸陕西。

  古戏台声音的设计充分考虑演出与观众需求,既是建筑美学的结晶,也是声学技术的集成。杨阳说,揭开这些隐秘,需要具备科技史、音乐学、建筑学、声学等多重知识,更需要反复实地考证。比如,他为黑龙庙戏台的研究,先后踏访八次;而平遥朝山庙古戏台课题,为完成论文,现场考察竟达十七次。

  实证与仿真 丰富研究手段

  2017年,杨阳团队考察山西高平二郎庙古戏台。经2008年修缮增砌后,戏台山墙形成“一面观”形制。“这一形制属于宋金元时期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末端。而二郎庙始建于金代,理论上应为四面观或三面观。修缮方案上的偏差,已改变其原有声学特性,”杨阳坦言,这反映了现代修缮常重外观、忽略结构与功能。

  他指出,“规范有效的古建声学研究至关重要,否则古建筑维修容易只求其形,忽视声音效果。”而要科学保护古建筑,实测与仿真必须结合,研究方法多元互补。

  以“墙上设瓮”为例,瓮的具体测量与评价长期未有标准。受自身小提琴学习经验启发,杨阳将戏台内的瓮视作乐器共鸣箱进行声学测试。在场地上安置陶瓮,测量相距0.2米处声音参数,放扫频信号,分析腔体振动频率,证实了瓮的增声作用。

  但单靠田野实测,影响变量太多。于是他引进实验室仿真,利用专业软件,将古戏台“八字形”音壁三维数据导入,检测反射系数和声学特性。实测发现,八字墙倾角在45至60度,且有歇山顶时,戏台整体声效最佳。

  “我们接下来还计划将古戏台、钟楼等按比例做成模型,置于消声室内分组件测试,并与软件仿真数据互相复核,为古建修缮提供更有依据的方案。”杨阳说。

  跨领域融合 展现中国古建声学之美

  步入明代建成的介休后土庙古戏台,重檐歇山顶铺设彩色釉瓦,翼角起伏,台顶宝塔与脊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杨阳认为,影响中国古戏台声音品质的一个关键是原生态表演环境。他指着八字音壁说:“这种设计就像个大喇叭,将原本扩散到两侧的声能全部反射到观众区,早在古代戏台中就已应用。”

  1953年,汤定元院士研究北京天坛回音壁,拉开中国古建声学研究序幕。33年后,高策教授在山西大学续写研究,揭示普救寺莺莺塔“蟾声”效应的原理。杨阳作为高策的学生,将这一接力继续推进。

  “古代声学技术有自身的发展轨迹,民族色彩鲜明。但目前古戏台声学依然多借用国外音乐厅标准,很多传统特性还难以表现。”杨阳指出。

  中国古建声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仍需时日。杨阳提出,应“并举两路”:一是系统解析各类助声技术,突显中国独特的半开放戏台声场;二是表演声环境研究,与传统戏曲互为支撑。2023年,他带领团队拓展跨学科融合,将理、文、艺、工等领域联动,探究古戏台与戏曲表现的内在联系,促进两者交融互动。

  目前,中国声学学会已经批准由杨阳牵头制定传统戏台声学测量标准。“未来,将继续扎根本土,深入阐释中国声学古建筑的独特美学,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杨阳说。

  

  延伸阅读

  古建声学研究范围与方法解读

  古建声学是一门聚焦中国传统建筑声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古塔、戏台、钟鼓楼以及历史桥梁等,兼及乐器、歌唱、表演环境与古代声学文化,目标是揭示古建筑内外部相互作用,以及戏曲表演和舞台环境的声学联系。

  在研究方法上,古建声学注重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涵括技术、艺术、历史等多个层面,通过几何测绘、实际声学测试、建模仿真、原理解析与史料考证等多维验证,挖掘古声学建筑的科学价值,同时提升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3日 07 版)

编辑:夏蕊娜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