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非遗项目为何同样亟需守护
近日,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圆满落幕,中国在非遗保护上的成果赢得了广泛认可。景泰蓝和京绣等传统工艺展现细致做工,古琴演奏、制茶技艺等艺术形式则展现丰富的东方气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然而,现场也有观众提出疑问:这些非遗产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是否还需要继续保护?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一些非遗技艺变得较为罕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似乎已经不再“流行”。但非遗的意义远不止于物品的实用价值,即使不常应用,也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它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创新文化的源头。
全国现有各级非遗项目超过十万项,每一项都记录着往昔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记忆。例如,端午节最早旨在祛除灾祸,如今大家则通过划龙舟、插艾草等习俗,表达美好心愿和团结力量;再如新疆坎儿井技术,不仅用于当地水利设施养护,还激发了天山隧道的创新设计,为世界公路工程贡献智慧。
在传统技艺中感受技能演进,在民俗中体会审美变迁,在民歌里品味精神传承——保护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保留一段鲜活的历史,让文化延续,回答“我们来自何方,要走向何处”这样的命题。
——它是手工艺的结晶,也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12900多家非遗工坊,遍布2138个县,其中包括大量脱贫和振兴重点县,带动百余万人就业和增收。传统技艺融入现代产业,让乡村“富口袋又富脑袋”,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赋予了更多可能。当侗族大歌登上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舞台,福州软木画化身网红饰品,传统制香体验馆变成年轻人的休闲空间……可以发现,非遗元素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成为人文经济的活跃因子。
——它是文化自信,也是沟通世界的桥梁。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曾用鲁班锁赠礼,象征和平与智慧,获得各国关注。诸如舞龙舞狮、地方戏曲等非遗代表形象,不仅是海外华人寄托乡情和身份认同的符号,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无需复杂的语言翻译,能够促进文明交流、增进理解。
我们对非遗的认识,直接关系未来文化传承的方向。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非遗见证并守护着民族多样性与丰富性。不论受众广泛还是冷门小众,每一种非遗,都是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
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代发展结合,实现创新发展与灵活转化。非遗保护不应仅藏于展馆或书本,而应融入日常生活、校园课堂和产业,一起探索新形式和新路径。
有哪些创新方式?许多非遗项目的“再创造”给出了新答案:
在云南,当地设计师将油纸伞工艺融入家居照明设计,古风灯罩因而流行。这是一种融合创新,将技艺中的造型、色彩等元素重新组合,发掘附加价值。
在安徽,技术人才借鉴漆器技艺研发环保新材料,让传统工艺助力现代科技,实现跨界融合。
近年来,“文博热”“文创热”“非遗热”持续升温,雅致的中式审美和“老祖宗的选择”受到年轻群体追捧。背后不仅有经济基础和消费升级,更有文化认同的觉醒,还有众多非遗项目赋予的创意能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遗是一座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灵感资料库”,为当代社会灌注文化基因,为新的精神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与可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保护与发展。可见,面对非遗保护,讨论不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如何打开新局面。
(2025年11月23日 第04版)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