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艺术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协作
艺术与科学自古便如双翼齐飞,相互渗透、共同孕育着人类文明的新高度。迈入当代,科技日新月异,为艺术带来新的孕育空间,同样也促使“艺术与科学”之间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共鸣。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的全球文化艺术互动盛事,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以“天地人机”为主题,汇聚了全球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160多位艺术家及科学家,呈现出技术演变下文化格局的重组与未来展望,同时回应论坛“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旨。
杭州是良渚文明的发端地,也是科技与创新资源涌动的城市。这里兼具着亿万年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也使“艺术与科学”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基因。此次双年展不只是一场艺术作品的展陈,更是观念碰撞、前沿实验和未来想象的热土。展览分为“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单元,搭建起涵盖“天地人机”的复合对话空间。
技术推动着人们不断深化对话,展览中的众多先锋作品以互动装置、可穿戴科技、沉浸体验等形式,引领观众亲历“人机联结”的新感受。例如聂士昌创作的《滴动仪》《循回仪》《璇玑仪》(见图),将机械动力和数字算法联合,实现机械与空间的灵活反馈。美国艺术家扎克·利伯曼的《每日速写》等,通过观众的动作、声音或表情驱动艺术生成,让创作方式跃迁到动态共创的阶段。这样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技术作为创意工具的新潜力,也为数字时代带来了崭新的审美视角。
全球议题诸如气候变化与技术滥用,亦成为创作关注的内容。在“生态重构”板块,借助生物技术和可持续设计展开思考,艺术家们对社会与自然发展的未来展开了想象。邢尚美的《后昆虫图鉴——鞘翅预言》等,通过基因编辑美学探讨生态危机,为观众提供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方案,同时反思科技潜在带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张力。
技术发展固然便利了生活,但也容易令我们忽略“人之所以为人”、技术的本质意义等根本性追问。英国艺术家安东尼·邓恩与菲奥娜·雷比的《不在此地,不在此时》,日本艺术家筱原规行的《有限中的无限》等,让人以非传统叙事方式审视现实,深度激发技术伦理和人的存在本质的再思考。这是艺术与科学使命的回应,更是文明进程中的批判性思辨。
在良渚新城举办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是一次文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尝试。展览聚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科技逐渐从保存者转向激发者,将文化生命唤醒。数字化演绎的《玉琮王》,算法驱动的《易兽》,便是科技激活文化记忆的鲜明例证。关于太空探索的《计算卫星模型》与《时空弹性》等作品,也展示艺术与科学携手,让人类有能力拓展未知疆域。
艺术和科学的终极任务,归根结底是探索世界和自我。每位走进展厅的观众,都是对话的参与者,他们在“天地人机”的多维叙事中穿梭,不仅感受到创新能量,更聆听着五千年文明的回响和未来的召唤。在这里,艺术与智能共同进化,古老智慧与新锐思想交汇,为人与机器、人与算法的共生点亮通往下一个时代的灯火。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
(2025年11月16日 08版)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