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娱在线 > 文化热点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书香守望:湖南城步“文化愚公”深耕苗乡文脉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08
导读:原标题:苗乡文韵融于乡土 湖南城步杨光勋坚守书香二十载 每天清晨,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自强图书宬,总能见到78岁的杨光勋熟悉的身影。清扫书屋、理顺书架,接待乡邻——杨光勋以这样质朴的方式,坚守了二十年。他被乡里人亲切地称为“文化

原标题:苗乡文韵融于乡土 湖南城步杨光勋坚守书香二十载

每天清晨,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自强图书宬,总能见到78岁的杨光勋熟悉的身影。清扫书屋、理顺书架,接待乡邻——杨光勋以这样质朴的方式,坚守了二十年。他被乡里人亲切地称为“文化愚公”“城步第一乡贤”,是苗乡文化的坚定守望者,也是一座精神灯塔的筑造者。

78岁的杨光勋与他的自强图书宬。肖丁勤 摄

初心如磐书香长

“少打麻将多读书”“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在丹口镇,几乎所有乡邻都知道杨光勋的劝诫。他忠实地用言行呼唤大家转向阅读,远离牌桌。

1947年,杨光勋出生于一个普通苗家农户,父亲临终前叮嘱子女:“你们要抓紧读书”。这句话深植杨光勋心底。1968年参加工作后,他不放过点滴读书机会。在汀坪担任公社书记时,他得知村民家里藏有《论语》,由于不能外借,他便夜以继日手抄三晚,将书全部誊录。

“小时候借书难,便许下心愿:一旦能做点事,一定要建一座图书馆。”1981年,他编写扫盲教材《新编全家宝》,出版后获得800元稿费。在当年不到四十元月工资的年代,这是一笔巨款。杨光勋将大部分稿费都用于购书,一天内买下《辞海》后,又添置大量好书。

自此,每逢看到心仪的书,无论价格高低,他都坚持买下。家里生活俭朴,买日用品只看最便宜的,唯有购书绝不吝啬。他远离麻将与牌桌,对书籍爱不释手,“每买到一本新书,都欢喜得像过节一样”。

2003年8月19日,杨光勋集全家力量创办自强图书宬,寓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是自勉,也是对苗乡后辈的期望。如今,图书宬藏书累积超过5.4万册,朋友们都戏称他的家像一个新华书店。

自强图书宬设有9个阅读间,数万册图书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肖丁勤 摄

“无围墙课堂”润乡村

自强图书宬三层九间,五万多册藏书分门别类,内容涵盖22大类——政治、文学、辞典、医药、农耕、历史、创业、育儿等,几乎各类人群都能在书屋找到所需知识。它堪称乡村的“知识宝库”。

杨光勋亲自制定藏书方针,囊括从儿童成长、学业进步,到成人创业、老年养生。藏书结构既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又兼顾历史文化传承,寄托他对家乡子弟和乡村发展的深切关怀。

他还要求志愿服务者,把少儿当自家孙子,待青年如上宾,尊长辈如父母,把每位读者视为亲人。这样,自强图书宬不仅仅是一个借阅场所,更成为用知识和温情守望村落的“文化之家”。在杨光勋看来,书籍是精神种子,土地是丰沃土壤,唯有心存热爱,才能让文化在苗乡生生不息。

书屋里随处可见励志格言、名人警句及传统竹雕、木刻等文化元素,时时映入眼帘。图书宬门口写着:“赌博闲聊莫入;作威撒野请走”。阅览室门楣则刻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等警句。

为了让借书更具方向性和实用性,杨光勋列出了“必读书目”,农民读十本可以豁然开窍,二十本则增长见识,三十本能学到技能,若能读满百本,人生从此改变——“再大的世界都不陌生了”。

古屋新生文脉长

离自强图书宬不远,就是“新铺里”农家乐。这座百年苗家老宅,是杨光勋的故居。现由他与弟弟杨光清共同经营,将老伙铺打造成“品民俗、赏文化、读好书”于一体的苗乡文化新地标。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厅堂门联。“名士开名店名师主厨名酒名菜名堂兴尽名声远播;客官莅客厅客位出对客诗客联客话意深客套连篇”既是对厨艺的自信,也是文化气息的展现。“新铺里新风光新生事物推陈出新成新星,旧官道旧馆驿旧屋情深忆古怀旧话旧典”,更强调了古宅融新、推陈出新的理念。

堂屋木墙上,挂满了杨光勋用竹雕刻下的苗家传统格言,如“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善为宝玉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既承载着苗族美德,也寄寓着杨光勋对文化流传的守护。

农家乐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杨光勋的文化创意。例如卫生间被称为“舒园”,门联写着:“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松”,以幽默点明人之常情。

收银台旁还贴有:“湘军统帅两江总督大学士一等毅勇候曾国藩有令在此:富似石崇未带银两休请客,辨如季子说动王侯不容赊”,巧妙表达谢绝赊账,颇具文化趣味。

甚至一个“充电器”,也被杨光勋附上“知识更新太快,注意随时充电”的告示——这是他鼓励终身学习的巧妙提示,也是农家乐文化格调的细节体现。

新铺里的炊烟不是单纯的饭香,更是杨光勋倾注情感和智慧的文脉气息。数十年如一日,他在苗乡山川间播撒“书香”,滋养一代又一代苗家子弟。苗文化的根,在书页与乡俗间,越扎越深。(阳望春 肖丁勤)

编辑:夏蕊娜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