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逐步成为消费新宠
本报记者 郭冀川 见习记者 何成浩
今年“双11”,人形机器人热度空前。价格亲民的小布米机器人(单台9998元),两天内500台售罄;加速进化推出的Booster K1,起售价2.99万元,仅发布20分钟便告售罄。
消费者看重的不只是机器人本身,更青睐其带来的科技新鲜感和未来生活想象。从早前的展会“明星”到如今走进百姓家门,人形机器人正从专业设备或小众玩具转变为大众热门商品。便捷的价格、陪伴互动、稳定的供应和具身智能的提升,都让越来越多消费者为之心动。技术突破、消费升级与产业体系完善在这个节点汇聚,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式步入规模化新阶段。
行业现状方面,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程昊透露:“目前商业交付层面,人形机器人厂商之间尚未出现激烈竞争。即使有企业不断加大宣传和技术储备,用户也更倾向于多样化尝试,而非只选定某一家。现在行业还在探索阶段,客户喜好多元,市场没有排他性。”
线下场景创新
更靠近消费者
最近,北京合生汇广场出现了一家极具科技感的机器人快闪店,各类机器人产品琳琅满目,尤其以人形机器人吸引力最大。它们动作灵活,功能丰富,引来不少市民围观体验,现场互动气氛浓厚。消费者李瑞山就,跟下棋机器人对战后坦言非常心动,但还在观望性价比,打算挑个合适时机下单。
亦庄机器人4S店渠道经理王杨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此前,4S店服务对象多为企业和政府机构,这次落地合生汇快闪店,既借力“双11”人流带动销售,也希望深入了解普通消费者需求,让科技产品真正贴近日常生活。
据了解,现场主打两类人形机器人:消费级侧重千元左右玩具型,既能培养孩子兴趣也能陪伴成年人;准消费级则为万元以上,能实现跑跳舞蹈等多种动作,还可针对教育和生态需求二次开发。
除了北京,武汉也在加速推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计划于11月11日在光谷创新天地设立AI优品线下体验店。该中心COO刘传厚介绍,店铺重点展示在算法和人机交互领域的优势,设置如机器人制作果汁、咖啡等创新场景(由机器人完成操作,而不是普通自动机),顾客可体验、下单,随后由厂家配送,完成完整闭环交易。
线下门店客流涌动,线上同样成交火爆。京东数据显示,10月9日至14日,智能机器人成交额同比跃升超五倍,线上消费趋势显著。
是什么推动了机器人“双11”线上线下热销?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森分析:核心动力在于大模型技术突破,它让机器人从传统“单点执行”升级到具备感知、分析、决策和主动任务能力的智能体。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基础功能,而希望机器人能在家庭、教育、服务等实际场景中实现更高效互动。随着大模型和具身智能融入,机器人的人性化体验和实用性显著提升。
资本不断涌入
推动产业成熟升级
11月3日,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发布数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工业机器人产量59.5万台,服务机器人1350万套,均超去年全年水平。
数据表明,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基础已逐渐夯实。《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将达52.95亿元(占全球27%),人形机器人市场达82.39亿元(全球占比50%),2030年则分别攀升至1037.52亿元和更高全球份额。
资本正在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达93起,众多企业自发投入、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整体走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融资总额已超过2024全年融资总额六成以上。
行业加速成熟,服务型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落地更多应用场景。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指出,家庭服务型人形机器人现已可承担清扫、照护孩童、陪伴老人等多项任务。部分AI玩偶产品在今年成为销售爆款,功能和智能互动能力远超传统玩具,已然完成向真正机器人品类的升级。这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大众消费层面打开新入口。
产业链各环节热度同步提升。张翠霞补充,终端机器人的需求带动了减速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同步增长。从今年中报数据来看,上游零配件公司的业绩表现抢眼,资本市场关注度高涨。
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边界在不断拓展,从个人和家庭延伸到工业领域。技术进步让成本持续下降,工厂、车间逐渐应用落地。量产优势使价格进一步亲民,情感交互成为用户新诉求,人形机器人由此成为部分家庭和企业的“情感刚需”。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同样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列入重点任务,“十五五”规划提出“布局未来产业”和“具身智能”等内容;北京、上海等地也已设立专项基金,直接扶持企业研发和产业化。
多模态感知的“具身智能”技术让人形机器人面对复杂环境越来越游刃有余。但技术仍有短板。睿尔曼智能科技合伙人李森称:现阶段机器人泛化能力有限,真实环境数据匮乏,任务成功率还未完全达标。高质量使用数据是未来机器人突破和大规模落地的关键资源。
量产突破关键年
补齐智能短板
业内普遍认定,2025年将成为机器人量产关键年。未来,人形机器人凭借贴近人类的外形和行为,有望接力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成为消费市场新星。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消费升级是不断向更高需求探索的过程。机器人量产元年只是开始。比如照料老人这一场景,机器人不只需满足基础功能,更要提供精神慰藉——这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功能迭代。
仿人外观和行为使人形机器人易于融入各种场景,已成为产业创新重点。《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现阶段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虽强调服务,但复杂任务实施力还有限,家务功能不足,情感交流还不够细腻精确。消费者需求提升也在不断倒逼技术升级。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建议,要推动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向大众消费市场,需要技术持续进步,提高智能水平,并在产品设计上强调可升级,保障早期用户受益。同时,企业需通过多样营销、优惠活动、以旧换新等方式,增强用户粘性。政府则可将人形机器人纳入补贴范围,联合产业界、研发单位形成合力,带动行业做大做强。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补充,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要普及,需要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拓展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走向“经济实用、综合服务”方向。技术和市场逐步磨合后,最终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家庭标配。
“双11”人形机器人热潮尚未退场。资本聚焦、政策加码、技术进化,或许下一次购物节,送快递、做咖啡、陪聊天的新伙伴,真的会是你家的“机器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