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还需克服哪些关键难题?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不断推进,目前业内主流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三种并行态势:日韩厂商重点推动、离子电导率表现最优的硫化物路径;以稳定性见长、国内老牌电池企业大力布局的氧化物体系;以及因近期取得关键性突破、以加工便捷著称的聚合物方案。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因其巨大潜力,被业界视作新一代储能领域的“终极目标”。尽管技术壁垒重重,清华大学张强教授领导的团队近日取得里程碑式进展:他们设计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使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604 Wh/kg,是当前主流产品的将近三倍。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将固态电池确立为锂电池领域的研发重点,并明晰了包括技术与标准在内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方向。
然而,科技突破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广阔市场,仍有不少难关要越过。固态电池的大面积应用之路,还要跨越哪几道门槛?
三大路径并存竞进
固态电池赛场目前仍以三类技术方向齐头并进为主:日韩力推的硫化物路线因其超高离子电导率而备受瞩目;氧化物体系凭借优良的安全性和国内优势资源迎来广泛布局;而聚合物方案则因近期材料和设计层面的创新成为行业新宠。
“目前来看,硫化物体系技术潜力最大,这已成为产业与学术共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思吾介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性能几乎与液态电解质持平,为高性能快充电池提供了理想基础。
在这一块领域,日本丰田手握约1300项相关专利,计划在2027—2028年间投产首批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汽车。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同样将其列为核心研发方向。
氧化物体系则由国轩高科等企业主导推进,通过复合电解质材料,推动产品工艺与现有液态生产线兼容度提升至90%。首席科学家朱星宝透露,2028年前后公司有望推向市场第一批复合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全固态电池产品。
聚合物体系则在近期展现出后来居上的实力。张强团队通过创新含氟聚醚电解质,有效破解了业界困扰已久的界面问题,使电池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安全性。
徐友龙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认为,聚合物方向具备产业化最大优势——材料工艺成熟、界面适应性高、性能均衡。
难从实验室推向量产
尽管理论突破层出不穷,但经验却表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仍面临实际操作中的诸多挑战。李思吾直言:“学界普遍高估技术进度,低估实际难题。”
业界普遍认识“固—固界面”是全固态电池发展的核心瓶颈。液态电池中依靠电解液渗透与包覆实现离子畅通无阻,而固态体系电极与电解质如同两块硬质材料,仅在接触面靠微小缝隙传递离子,导致量产良率持续偏低。徐友龙指出,这已不仅仅是接触面的问题,实则涉及电化学、物理力学等多领域的复杂协同。
在实际生产中,材料自身性能虽已达到一定水准,但界面失效成为制约产业化关键。李思吾举例:实验室微型单层电池的循环寿命已能超过1000次,但产品放大到实际大容量软包电池时,寿命往往减半。硫化物电解质由克级合成向公斤级放大过程中,材料性能常有30%—50%的下降。
相关难题直接推高了成本。目前全固态电池平均成本在每千瓦时400—800美元,是液态电池的3至5倍。电解质中的硫化锂价格有所回落,但仍是成本大头。
展望未来行业格局,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院长高小兵认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需时日,2027年或仅处于试产阶段,大规模替代还需等待。”他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将呈现“高端全固态、主流半固态”并存局面,这一阶段或将持续2—10年不等。
产业升级是一场持久战
面对众多难关,新能源企业正多维度探索产业化路径,加快推进固态电池市场化。
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布局,将全固态电池率先应用于储能和两轮电动工具领域。董事长杨帆介绍,他们采用聚合物电解质路线,并与磷酸铁锂与石墨为主的电极材料配合,重点解决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隐患。原材料和供应链已成熟,成本较为可控。
杨帆透露,目前公司已进入产能爬坡阶段并启动产品交付。与主攻车载动力不同,公司选择以两轮电动车和用户侧储能切入,这些市场对电池极致性能要求不高,但高度重视安全。
鹏辉能源则将自主研发的高安全半固态电池,推出至高端移动电源市场,在商业落地的同时积极积累实际应用经验。
高小兵建议,固态电池不必局限于汽车赛道,应积极拓展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按GGII预测,2030年人形机器人电池需求有望突破100GWh,这类市场对成本敏感度不高,却需要极致性能,利于固态电池孵化与升级。
面对“死亡谷”,2024年新成立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正集聚优势资源,推进技术攻关、专利共享,还与上海等地专项基金配合,全力支持固态电池研发走向产业化。
徐友龙建议,建立中试验证与开放平台,助力高校及创新企业成果快速落地,缩短实验到产业转化周期。
正如高小兵所言,固态电池产业化是场耐力赛,而非百米冲刺。新技术不会立刻取代现有液态体系,成本也难以快速下降。政策需高度前瞻与包容,既支持技术突破,又稳定全行业信心,确保产业健康升级。(本报记者 王禹涵)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