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牡蛎壳为海洋工程铸造坚固防护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12
导读:海上的桥墩常年承受着波涛的冲击,码头的堤岸也在日夜防御潮水侵蚀。这些混凝土结构是海洋开发的重要支撑,但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生态中,往往难以逃脱海水腐蚀的困扰。而以往采用的防腐涂层不仅气味刺鼻,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损害,且防护时效有限

海上的桥墩常年承受着波涛的冲击,码头的堤岸也在日夜防御潮水侵蚀。这些混凝土结构是海洋开发的重要支撑,但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生态中,往往难以逃脱海水腐蚀的困扰。而以往采用的防腐涂层不仅气味刺鼻,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损害,且防护时效有限。怎样才能让这一切更可靠,同时守护我们的蓝色海洋?

经过二十年探索,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吕建福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寻找到了答案——让普通的牡蛎,成为保护海洋工程的“天然盾牌”,为混凝土构建坚不可摧的“生物盔甲”。

近日,吕建福教授团队提出的“海洋混凝土工程固着生物防腐蚀与生态修复一体化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创新技术赛道种子基金重点支持。全世界仅有四项技术获此殊荣。

小小牡蛎肩负重任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提升,跨海桥梁、港口码头、防波堤等海洋混凝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这类设施每年产生巨量碳排放,使得牡蛎礁等珍贵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海洋“过滤器”功能面临退化。传统开发方式的问题正日益突出。

“如果利用固着生物自身的特性,不仅能修复海洋生态,也能为工程带来优异防护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吕建福指出。

要让固着生物成为工程的天然护盾,首先需要选定合适的物种。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走访不同海域,开展物种比对和实地试验,从藤壶、海鞘、牡蛎等多种固着生物中优选,最终锁定牡蛎为首选。

牡蛎集群形成的牡蛎礁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在改善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和防护海岸线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团队把水泥基材料和海洋生物深度结合,创新性设计了全球首个基于牡蛎的混凝土工程生态防腐系统,使“牡蛎军团”成为实际的海洋卫士,为混凝土表层加上了持久抗腐蚀、经济环保并可自我修复的保护层,实现了从“征服海洋”到“孕育生命”的理念转变。

专属“安家乐园”吸引牡蛎落户

研究显示,只有当混凝土表面固着生物覆盖率达到95%以上时,“生物盔甲”的防护效果才能最大化。因此,如何让牡蛎自然集结并在目标工程表面形成群落,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既要为牡蛎提供理想的生长场所,还要吸引它们主动聚集。”团队博士生吕晓晨介绍,团队设计了“人工诱发+材料创新+功能集成”系统方案,让牡蛎能够快速定殖、繁衍,大幅提升工程抗蚀力和使用寿命。

团队针对不同海域优势牡蛎物种的附着习性,结合当地生态特点,研制出特制“牡蛎诱导剂”,同步开发生态混凝土、水泥基表层涂料和附着基,迅速吸引大量牡蛎幼体附着。新技术还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农业固体废弃物为材料,通过调节渗透性,创造牡蛎幼体适宜生长的微环境。这些突破使主动防护成为可能,打造出持久且可持续的“生物防线”。

面对不同的海洋环境,团队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典型工程现场反复试验,对优势种牡蛎的诱导剂进行精准调配,并调整水泥表面粗糙度,营造适合各地牡蛎附着的条件,确保这道“牡蛎防护墙”在多样复杂环境下顺利形成。

运用海洋固着生物的生态效应,研究团队不仅显著延长了设施寿命,更开创了“高耐久—生态修复—低碳/负碳—零有机挥发排放”的新兴产业模式。生态混凝土与创新涂层兼具防护和修复双重功能,水泥基涂层实现有机挥发物“零排放”,全流程碳排放迈向负碳。相关成果可用于码头和大桥防腐、生态海岸带修复、岛礁建设、生物礁恢复和水产养殖,为海岸设施带来超过半世纪的安全保障。

“牡蛎聚集”绘就新生态画卷

这一创新生物防护技术被业内认为是“颠覆性的海洋工程防腐新方案”,不仅保障工程安全,更带来了生态增益。通过构建“类牡蛎礁—海洋混凝土共生系统”,技术消解了工程与环境的对立,让基础设施主动参与海洋修复和生态改善。

与传统方法相比,牡蛎技术实现了环境与工程性能的双项提升。牡蛎滤食能力可显著净化水体,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发展、保护海岸线,并在长期具备固碳增益。当工程表面固着生物覆盖达标后,牡蛎壳、分泌物以及混凝土表层结构会协同形成四重防护体系,为沿海和水下结构筑牢抗腐蚀屏障。

工程应用中,类牡蛎礁每平方米每天可过滤多达百吨海水,减少水体悬浮物和富营养化。其立体结构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和栖息场所,同时消减波浪能量、减缓岸线损失,为海洋渔业和文旅开发带来广阔空间。

此技术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权威认证,能够同时满足防腐、生态修复和养殖等多方面需求。依托一体化优势,未来通过标准输出与国际合作,有望形成全球海洋工程技术的“中国解决方案”,引领绿色海洋科技发展。迄今,项目已斩获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专利金奖等多项荣誉,获授权发明专利27件,涵盖美国、日本、韩国及国内专利等。(本报记者 朱 虹 通讯员 赵琳琳)

编辑:夏蕊娜

相关文章: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