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AI时代下的表达变革:语言的灵魂是否仍存?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19
导读:开栏语 随着人工智能从梦想走入现实,成为我们身边的工作伙伴、生活帮手,甚至成为情感倾诉的对象和创作的新宠,“人和AI如何相处”这一核心命题已浮现于日常。不禁让人思考:AI究竟会取代还是提升人类?协作的过程里,信任应止于何处?而当技术日益“拟人”

开栏语 随着人工智能从梦想走入现实,成为我们身边的工作伙伴、生活帮手,甚至成为情感倾诉的对象和创作的新宠,“人和AI如何相处”这一核心命题已浮现于日常。不禁让人思考:AI究竟会取代还是提升人类?协作的过程里,信任应止于何处?而当技术日益“拟人”,人类赖以自豪的独特性又何以凸显?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问题,更触及人本、伦理和未来。“AI与人”专栏希望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与思辨的平台。我们将关注AI与人碰撞、协同、对峙间的故事,也会挖掘那些温情时刻、现实困境乃至悬而未决的争议。期待在这个被改变的时代,一同理解AI、重新定义自我。

自2022年11月ChatGPT上线以来,全球已有将近十分之一人口成为其用户。AI被广泛应用于写作、标题生成、简历润色等工作场景,极大提升了效率。但语言学界发出警示:这一便利的背后,悄然带来了人类语言的“统一化”“扁平化”。

西班牙《报》最近撰文指出,我们正逐步步入“ChatGPT化”的社会。研究显示,人们用词方式开始向机器风格靠拢,表达更加标准和流畅,却不免缺乏真实情感与自然的不完美。那些原属于人的表达温度,正在被算法悄悄消解。

算法让表达同质化

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Gemini、Claude等在全球流行,它们的语言产出模式正逐渐影响人类对交流的认知和习惯。有不少研究者担忧,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人类表达“过于准确”,短句、平淡、缺乏情感和深度。

例如,在全球通用的英文学术会议中,“delve(深入探讨)”已成为高频词,甚至成为AI辅助文本的“标志物”。据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员埃泽奎尔·洛佩兹介绍,去年9月一项涵盖28万个学术视频的调查显示,ChatGPT问世后,仅18个月内,该词在学术演讲、会议发言和1万篇AI润色的论文中出现率跃升了51%。

同样变得流行的,还有“intricate(复杂的)”“commendable(值得称赞的)”“meticulous(细腻的)”等原本不常用的词汇,如今频繁出现在各类邮件、学术报告和发言稿中。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语言学家汤姆·朱泽克分析称,这种变化与AI模型训练数据相关。审核员大多来自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地,所熟用的词汇逐步被AI学习、推广,区域表达被无意中“全球输出”。

与此同时,写作风格变得更加单一和机械。英国开放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菲利普·瑟吉恩特发现,AI写作偏爱解释性破折号、三项并列和体面平淡的结尾,这造就了一种连贯却无趣的语感。越来越多的人在模仿这种“专业”“理性”的写作方式,个性与原创渐被削弱。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语言学家拉拉·阿隆索认为:“这些没有错别字但缺乏灵魂的句子,让人读后难以真正产生交流欲望,因为其中没有活生生的人性痕迹。”

AI让思考“外包”

语言被标准化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也渐趋一致。由于AI生成内容趋向求稳、回避极端,人的表达也变得保守与中庸。一些细腻、矛盾或叛逆的思想渐被边缘,冲突和多样变少。

不少专家将这一过程称为“AI语境催眠”。不论结果对错,AI说话都很自信,习惯于用流畅句式传递答案,而人类天生倾向于相信符合预期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也在无意识中模仿AI语气。

今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一项名为“ChatGPT上的大脑”实验引发关注。首次用脑活动监测证实:人在有AI辅助写作时,大脑活跃度下降,批判性减少,创意波动与工作记忆相关的指标明显变低。多数参与者事后很难回想起自己写了什么,几乎失去了文字所有权感。甚至在讨论“幸福的源泉”时,AI组回答也高度趋同,多与工作成功有关,被研究者称为“万物平均”现象。个体情感与表达被平均化,原本鲜明、带有温度的东西消失了。

然而,便捷性仍让绝大多数人不愿舍弃AI助手,“用完即弃”的阅读与写作风气逐渐成为常态。

标准或悄然转变

语言学家亚当·阿莱克西奇在新书《算法语:社交媒体如何改变语言的未来》中指出,大多数人其实分辨不出AI写作与人类表达的差异。但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模仿AI,AI再用这些受影响的文本做学习,单一、枯燥的语言方式或将成为常态。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在一项写作实验中发现,让志愿者写广告文案,初稿平均33词,看了AI例文后,二稿骤增至87词,内容更啰嗦、重复,结构也变得冗长。研究者杰里米·阮坦言:“我们没让他们刻意模仿AI,大家却本能开始用AI的套路写作。”

对于数以百万计的用户,ChatGPT的表达逐渐成为公众写作参考——尽管冗长、模式化,但却被视为“规范”。而在这一过程中,真正风险并非原创力流失,而是人们忘了何为生动、个性鲜明的文字。

面对AI赋能的“标准化写作”,我们该如何在高效与真诚、便捷与独特之间,守住人性与创造力的那一点独特印记,值得每一个内容创造者深思。

编辑:夏蕊娜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