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新研究揭开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之谜
科技日报讯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反复发作为特征、难以治愈的全球性顽疾,目前全球患者人数已达到500万至1000万。对于大约四分之一重症患者来说,最终只能通过手术切除结肠缓解症状。日前,南京大学医学院朱敏生教授团队在探究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首次确认一种名为MTB的新型气单胞菌亚种是该病的元凶。这种细菌能分泌气溶素毒素,专门破坏肠道中的巨噬细胞防线,从而使肠道更加易感于炎症,引发结肠炎。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一直以来,肠黏膜屏障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但这一过程的起因尚未明确。朱敏生介绍,团队通过对患者肠组织的系统观察发现,在炎症出现之前,肠黏膜的巨噬细胞屏障已被破坏。由此推测,巨噬细胞屏障的受损可能正是肠炎发作的开端。
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化学方法去除动物结肠中的巨噬细胞,发现并不会立即引起肠炎。但当巨噬细胞屏障遭到轻度损伤时,动物则出现严重腹泻、便血以及免疫反应等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现象。由此印证,巨噬细胞屏障的破坏是肠黏膜受损的首个环节,大幅提升肠道炎症的易感性。
为寻找导致这一开端的关键原因,团队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筛选到一种能分泌具有巨大黏膜杀伤力的气溶素毒素的致病细菌。基因组测序与生物化学分析表明,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新亚型,凭借其损伤巨噬细胞的能力,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巨噬细胞毒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sp MTB)。
朱敏生进一步强调,与其他气单胞菌不同,MTB具备强大的肠道定殖能力。一旦肠道受阻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都会促进其生长且难以根除。即使肠道表面恢复正常,细菌仍可长时间潜伏,并在条件适宜时重新繁殖,解释了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的原因。
朱敏生指出,这一成果不仅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理,同时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中和抗体以及靶向杀菌等方法有望成为未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思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