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到来,推荐多食这些有益健康的食材
北京11月7日电(记者乔业琼)立冬时节悄然而至,大地渐显寒意,万物进入蛰藏阶段。正值阴阳交替,古人的丰富饮食经验至今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之说。古人早就认识到,冬季养生重在“藏”字——养护阳气、精气和神气,而饮食正是顺应四时调养的关键方式之一。
滋养阴阳,食补为要
《千金要方》主张:“冬月宜苦不宜咸。”这一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认为肾主冬,咸味过多易损肾,反而应适量增加苦味以平衡体内阴阳。苦瓜、苦菊等带苦味的蔬菜含丰富生物碱,助于新陈代谢;而黑豆、黑芝麻等深色食物富含花青素和矿物质,适合冬季进补养肾。
《饮膳正要》有言:“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黍米(即黄米)性质温和,含多种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能为寒冬中的人体不断地补充能量。类似的温性谷物如糯米、高粱等,同样能帮助抵御冬季低温,为身体提供所需热量。
根茎为本,吸纳精华
《诗经》中提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形象描绘了入冬前储存根茎类作物的生活智慧。诸如萝卜、山药、红薯等根茎类食品,不仅欣赏餐桌上的美味,更富含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及淀粉酶,有助于促进肠胃消化吸收。正如《本草纲目》所述,萝卜有助于“下气、消食和中”。
温养身体,适度为宜
《周礼·天官》记载:“饮齐视冬时”,强调冬令饮品应以温热为宜。这与“寒者热之”的中医理念一致,现代研究也发现,适当的温热饮食有助于维持体温、减少热量消耗。但传统医学同时提醒,“温而不烫”为佳,过热的食物反而有损健康,饮食和养生需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
发酵饮食,蕴含智慧
《齐民要术》便详细记录了冬天制作豆豉和酱曲的方法。冬季菜蔬有限,发酵食物不仅易于长期保存,还能补充维生素B12及有益菌群。通过食用豆豉、酱品等发酵食品,既丰富了冬令饮食,也顺应了季节变化下的健康需求。
以食为药,预防为上
《神农本草经》把山药、枸杞等列为养生上品,认为“主养命以应天”,适合长期食用。冬天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百合、银耳等润肺滋养的食材最为适宜,含有丰富的多糖和黏液质,可有效滋润呼吸道,提高免疫力,这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高度一致。
古人讲究“不时不食”,适时选用当季食材如大白菜等,不仅符应自然节律,还能保证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在冬季,大白菜富含维生素C和钾元素,正适合满足寒冷季节人体的需求。
立冬,是顺应自然、安享美食、调养身心的美好节点。正如《管子·形势解》所言:“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中国传统饮食融合了顺时、适度与平衡的理念,无声地教导我们,身心同调、天人合一,这正是“食养安身”的文化底蕴所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