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热点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智能手表压力监控真的可靠吗?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17
导读:刚刚落幕的“双十一”,智能手表成为智能穿戴产品中的热门选项,其健康监测,尤其是压力检测功能,被大量宣传。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压力测试几乎成了智能手表的核心卖点之一。 然而,智能手表的压力监测功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质疑。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调侃:“

刚刚落幕的“双十一”,智能手表成为智能穿戴产品中的热门选项,其健康监测,尤其是压力检测功能,被大量宣传。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压力测试几乎成了智能手表的核心卖点之一。

然而,智能手表的压力监测功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质疑。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调侃:“通宵追剧后手表还显示健康极佳”,“度假时手表反而频繁报警压力过高”。那么,市面上的这些智能手表对压力的监测到底有多准确?与医院里的标准化压力测试相比,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度解读。

智能手表压力监控:

多重因素容易影响数据

那么,智能手表压力评估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天津体育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常淑芝表示,当前主流智能手表多以心率变异性(HRV)作为评估健康和压力的重要参数。所谓HRV,就是心跳之间间隔上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可反映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状态。

“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构成。交感神经负责兴奋、应激反应,有点类似汽车的油门;副交感神经则像刹车,主要掌管放松和恢复。”天津市泰达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李树华介绍道。当人感受到压力时,交感神经活跃,HRV会随之降低;放松状态下,副交感神经主导,HRV通常会升高。

据常淑芝介绍,智能手表会持续记录心跳并提取心跳间的微小差异,随后结合内置算法,间接分析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最后生成压力评分这一直观结果供用户参考。

至于部分用户为何觉得手表反馈与实际感受不符,李树华解释道,除心理压力外,还有不少生理现象会使HRV数值波动。比如,熬夜后的身体可能进入麻木、极度疲劳的状态,但此时HRV反而可能变化不大,让手表误判为“健康”。在海边度假时进行剧烈运动,或饮用咖啡饮料,都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HRV数据降低,手表就可能误报“压力危险”。

此外,压力评估算法往往一刀切。常淑芝指出,许多消费级产品采用的是统一模型,比如只要HRV低于某个阈值就判定压力高,却忽略了年龄、体质、平时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HRV基准不同,用同一标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偏差。

感应器干扰也是一大原因。常淑芝补充道,智能手表多通过光电传感器监测HRV,但手腕移动、肤色、周围光线变化等均可能干扰数据采集,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压力评估的准确性。

专业医疗压力评估:

多维指标才能精确判断

那么,医学领域对于压力评估更看重哪些方法和标准?

在医疗机构中,压力测试早已走向综合性、多维度检测模式,单一指标已难以作为诊断依据。这类测试依托严谨的医学理论及权威的体系标准。

“没有任何单一生理数据可用来全面评估压力,”李树华介绍,“医生会结合多项生理和心理指标,系统判断压力水平。因为压力状态通常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多种反应,这些正是医学评估的基础。”

目前临床公认的压力相关生理指标主要有四类,相互补充:一是自主神经系统,包括HRV,可反映近期压力变化;二是内分泌激素,比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常用于分析长期压力状况;三是免疫功能,如免疫球蛋白减少、炎症因子增高等情况;四是神经递质指标,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压力也会影响这些物质的分泌。

所有检测都必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如世卫组织(WHO)健康评估标准,以及中国《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明确划定了压力与疲劳的判断标准,为检测结果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生理检测,心理量表也是重要工具。例如知觉压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人的压力感知,马斯拉奇职业倦怠量表专门测量职业群体的疲劳状况。这些心理测量工具均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可补充仅凭生理指标的不足,帮助医生把握压力的主观体验。

压力管理建议:

主动觉察比设备更重要

常淑芝指出,压力本质上不是病症,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却容易损害健康。压力耐受有一定限度,偶尔的短期压力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化解;而持续压力却会扰乱身体激素分泌,导致神经功能失衡,引发失眠、情绪波动、注意力减退等症状,甚至增加焦虑症、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否有专业设备并不是评估自身压力的前提。常淑芝建议,应养成主动留意压力信号的习惯,重点关注三类变化:首先是身体感受,比如经常性疲劳、肌肉紧绷、头痛、肠胃不适或睡眠质量变差;其次是情绪变化,是否容易焦躁、情绪低落、缺乏耐心和快乐;第三是认知及行为表现,如注意力游离、记忆力下降、社交退缩,或用烟酒与暴饮暴食应对情绪。

“一旦这些反应持续两周以上,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应主动调整,或寻求专业帮助。”李树华补充道,基于自我觉察的及时反应,是压力管理的首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关注自身状态的基础上,科学的解压方法也至关重要。李树华建议,可以选择简便且易于坚持的策略:每日至少安排20分钟快走、拉伸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或者借助深呼吸、冥想等技巧缓解紧张。

情绪疏通也很重要。李树华提到,遇到压力可以与信任的亲友交流,减轻心理负担。如果更喜欢独处,也可以尝试写日记、听轻音乐、养花种草等兴趣活动,让身心获得暂时的放松。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并长期坚持,同时避免一味追求快速见效。

编辑:夏蕊娜
上一篇:冬令佳酿:立冬时节黄酒飘香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