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如何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夜色降临,数百架无人机在景区上空齐飞,点亮夜幕,织成流光溢彩的壮观画卷;戴上VR设备,千年兵马俑仿佛就在身前苏醒;在模拟火星基地,孩子们穿上宇航服,踏上一段刺激的“星际探索”……
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并非科幻作品,而是在全国众多旅游目的地真实上演的“科技游”新体验。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不断进步,旅游正变得更具互动性与沉浸感,逐步打破了传统“隔着玻璃观看、跟随导游讲解”的固有模式。
是什么让“科技游”持续受到热捧?技术为“诗与远方”插上翅膀后,究竟会把我们的旅行带向怎样的未来?
当虚拟想象走进现实景区
夜晚的无锡拈花湾,25米高的AI塔映入眼帘,1500架无人机升空,灯光与水雾交相辉映,整个夜空仿佛变成了魔幻剧场。游客们争相拍摄,感慨这一幕简直就像置身于大片现场。
图为无锡拈花湾景区的光影秀。(受访者供图)
拈花湾的AI塔融合了多项数字科技,这场虚实结合的演艺活动自推出后广受好评。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景区接待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14%,每年吸引超200万名游客,长三角地区复游率高达50%以上。
如今,无论是灯光秀、无人机编队,还是VR探险、与机器人互动,各地景区和文化场馆纷纷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特色场景,让游客真正“触摸未来”。
比如,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XR技术再现秦陵地宫,令古老遗迹焕发生机;南京博物院以VR带领参观者体验大航海时代的地理之旅;惠山古镇则启用人形机器人为游客提供互动服务,为古街增添智能元素。
科技馆和科普场馆,也成为家庭休闲的热门地标。
今年国庆中秋期间,福建省科技馆打造“科技幻境”,“钢铁侠”与游客现场互动,“智趣AI幻夜奇旅”活动一天内吸引线上线下超百万人次参与;深圳科技馆“宇宙探源”展区,让青少年畅游太空世界;青岛科技馆“浪浪开海节”上,孩子们戴着VR沉浸式体验水下考古。
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到金昌火星主题基地。更专业的科普旅游地同样受到追捧。“暑假带孩子看火箭发射,他回来后更喜欢航天,说以后要坐飞船去看星星!”江苏家长王鑫分享道。
曾经只对专业人士开放的科技工厂,如今也变身年轻人喜爱的“工业乐园”。携程数据显示,国庆节假期高科技以及重工业参观游成为流行,航天和汽车类工业游关注度超过20%。“许多国际青少年也对中国前沿科技很感兴趣,尤其关注自动驾驶等AI领域的应用。”江苏某研学机构负责人徐子慧表示。
“科技游”缘何成为游客新宠?
专家认为,科技旅游因“新鲜、独特、创新”而广受欢迎,其火热正是游客需求升级与技术革新共同推动的结果。
随着AI、量子技术、航天等领域不断突破,公众对科技的好奇被持续激发。而“科技游”则将前沿技术以可触、可感的形式带进生活,使传统旅游从单纯的视觉消费升级为探索与体验。它正在成为文旅行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
南京游客李冉冉感叹:“现在的旅游早已不是简单走马观花,还能穿梭历史,纵览星空,像是主动参与一场奇妙的冒险。”扬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广春指出,“科技让文旅融合更深入,把复杂技术转化为人人可见的文化体验,既愉悦身心又增长见识。”
杭州发布“杭州科技旅游十景”,深圳推出“十大工业科技旅游路线”,江苏发布智慧旅游创新方案……各地纷纷跟进,推进科技与旅游深度整合,抢抓新蓝海。
图为在江苏无锡惠山古镇的机器人体验中心,游客与机器人进行互动。(受访者供图)
“如今越来越多游客追求高情绪价值和沉浸式体验,互动性强的科技游成为文旅新的刚需。”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吴国平分析称,这些项目正好满足“Z世代”对个性打卡和文化沉浸的追求。
“科技场景具有极高视觉冲击,极易形成网络热议。”抖音生活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5G、AI等技术成熟,规模化落地科技应用变得可行。“无人机表演已逐步走向普及,科技帮助景区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二次消费和品牌价值。”
对于青少年,“科技游”成为知识与兴趣的桥梁。“互动式科技活动让抽象科学变得具象,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作用尤为明显。”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如是说,“科普教育也在从传统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
科技赋能文旅,未来如何扩容“科技游”?
受访专家指出,“科技游”已由小圈层走向大众化,成为激发文旅新活力、拉动消费新的增长极。以工业旅游为例,全球工业旅游收入占比平均10%至15%,而我国不足5%,升级空间巨大。
吴国平认为,“科技游”将带来更多沉浸式和互动性消费场景,推动行业由“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同时,景区应用科技将倒推设施和服务升级,带动无人机、AI、数字内容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机遇背后仍有挑战。”吴国平指出,例如高科技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对中小景区来说技术部署难度大、回报周期长。加之季节和地区差异,设备利用率低,资源易被闲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表示,目前“科技游”资源分布较分散,整合难度高。同时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影响企业积极性。专家建议,政府与企业要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创新、加速技术升级,推出更多差异化的“科技游”产品。
科技与文旅融合,不能停留在炫技或简单参观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所长张杨认为:“科技赋能文旅的核心目标,应是让文化更具时代生命力。”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业一定是在技术驱动下挖掘文化基因、培育创新生态的先行者。
高质量科技旅游,既不是简单科技馆叠加工厂,更应从游客兴趣出发,引发人们探秘科技的热情,获取独特体验。“未来,当科技变成文旅升级的核心动力,创新必将给传统山水之外的旅游注入全新活力。”李广春总结道。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