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为何总是热闹非凡(纵横)
国家体育场“鸟巢”坐落在北京城市中轴线上,是极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从2008年奥运会的圣火熊熊,到2022年冬奥会的雪花飞舞,这座世界首个“冬夏双奥”开闭幕式场馆见证了中国体育的重要历史时刻。即便赛事闭幕,这座场馆依然焕发活力,持续发挥着自身价值,为全球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范例。
鸟巢如今有多“火”?档期表一目了然:11月举办全球电竞顶级赛事,2026年的日程已经排满,2027世界田径锦标赛也定在这里。意大利超级杯、“沸雪”单板大赛、国际马术大师赛等世界级体育赛事轮番亮相,歌手演唱会层出不穷。鸟巢不曾沉寂,成为一年四季观众汇聚的热闹场所。
不过,繁忙的背后,是不断拓展的场馆功能。鸟巢将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展览会、电竞比赛、公益项目等多种类型融合于一体。通过“体育+文化+休闲旅游”的多元发展模式,场馆不再局限于单一用途,而是成为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实现经营收入的综合体。
这种持续的“忙碌”,源自理念上的升级。随着绿色低碳逐渐成为主流,“鸟巢”和其他场馆将资源利用提升到生命周期管理和遗产转化的新高度。比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后,天安门广场上约5万把临时座椅被合理分配到公园、体育场馆、学校礼堂等公共空间,供市民使用,赋予物品新的功能,实现资源循环。
无论是座椅的高效流转、还是场馆的多元经营,背后都是系统化的前瞻思考和精准决策。从前期设计规划到后期转化应用,贯穿始终的是对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全流程考量,让每份投入都能发掘新的价值。
展望未来,鸟巢的“繁忙”还有更多可能。当一个体育场馆既能体现中国建造标准,又能承载世界级赛事,还能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它就成为城市的创意能源中心。从热烈的人群和璀璨的灯光中,不难读懂这个场馆留给后人的答案——奥运遗产不仅仅属于过去,更面向更广阔的前方。
(内容参考自《湖北日报》,原文标题《鸟巢之“忙”:高光过后的日常坚守》)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3日 05 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