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车辆如何计步测距?——探秘中国古人的里程智慧
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
">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记里鼓车复原模型。
中国科学技术馆供图
扫码观看创意动画
不妨设想,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工匠们已经能制造出依靠机械原理自动统计行程的车辆——这就是记里鼓车。那么,这项发明究竟具备哪些巧妙构造?
据南朝《宋书·礼志》记载:“记里车,未详所由来,亦高祖定三秦所获。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车行一里,(木)人辄击一槌。大驾卤簿,以次指南。”这里所称的“高祖”即为刘裕,刘宋的开国皇帝。记里鼓车被用于皇家的仪仗队,样式和指南车相似,装有鼓,每走一里便由木人敲击一下。至于此车从何而来,史书未有定论,但据推测,其问世时间不晚于东晋。
在不同时代的典籍中,都能找到记里鼓车的踪影。例如,公元417年刘裕平定长安时,曾收获了记里鼓车、指南车等多种机械。唐代《晋书·舆服志》也有相关描述,晋代《古今注》更提到一种升级型号的记里鼓车:每行一里有木人击鼓,十里再有木人敲镯,结构更加复杂。《宋史·舆服志》指出,到了宋代,这一改进型已用于皇帝仪仗。
可惜的是,这样的装置未能流传到现在,实物不存。但《宋史·舆服志》对此车如何计程有较详细的解释:“足轮各径六尺,围一丈八尺。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立轮一,附于左足,径一尺三寸八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轮一,其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
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张荫麟据此分析并推演出了记里鼓车的机械原理,采用齿轮比例差异和立轴传动,依靠车轮行进,带动击鼓木人工作。具体来说,车轮周长一丈八尺,旋转满100次即为1里,木人敲击鼓一次;获得1000圈就是10里,木人再敲一次镯。这样便实现了自动的报程。
至于记里鼓车的造型,科技史专家王振铎在上世纪30年代重现晋代记里鼓车时,参照汉晋时期鼓车的形制和图像。他发现汉代鼓吹车的画面最具参考价值:车厢分上下两层,下层四人演奏乐器,上层二人击鼓。王振铎据此完成了外观还原,为我们呈现出复原模型的今天形象。
古人的心思与技艺在记里鼓车这种装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用车轮圈数自动统计里程的设计思路,与现代汽车公里表极为接近。倘若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在“华夏之光”展厅中便能亲手体验这台记里鼓车模型,探寻古代匠心,与历史进行一场别样的交流。
策划:张意轩 钟金叶
动画设计制作:李 栋
文字整理:冯慧文 徐嘉伟
学术支持:陈 朴
``` 如需进一步优化细节,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