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气象指引助力港珠澳大桥运动员纵横驰骋”
11月8日上午8点半,珠海博物馆门前,天色渐渐明朗。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赛即将开幕,一小时之前,一辆装有激光测风雷达的应急气象车已经驶上了赛道,实时扫描高达1500米的风场,分分钟更新数据。
本届赛事全程231.8公里,途经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香港、澳门,并首次把港珠澳大桥纳入赛段。此次也是全国首次实现粤港澳三地联合气象保障,为比赛增添了独特意义。
骑手们在赛道上低头冲刺,面对的不仅是漫长的路程,也有多变的气象环境,包括风力、湿度、温度等多重考验。
其中,风成为最不可控的因素之一。港珠澳大桥横跨大海,周围地势极为开阔,几乎没有遮挡,横风状况尤为普遍。
为了应对风力变化,8日早晨9点,“移动气象台”抵达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珠海市气候观象台的工程师韦汉勇聚精会神地看着监视器。此刻温度28.7℃,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衡量暑热)为26.9,属于舒适区间。“移动气象台”能每分钟采集最新赛道气象数据,弥补固定气象站难以覆盖的区域,并与“十五运会珠海赛区气象台”“前线气象台”协同工作,为赛事实时定制预报。
随着比赛开跑,选手们在桥上风驰电掣。港珠澳大桥上铺设了12套新型监测设备,像“神经末梢”一样分布桥体,全线有32个自动气象站和2台激光雷达,确保珠海与横琴赛段30米级精细观察。同时,澳门大潭山、香港机场等20个港澳站点的实时数据,也同步接入系统,实现2公里空间分辨率的全赛道分钟级监测。
珠海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詹棠介绍,为保障赛事,珠海牵头开发了专用气象服务系统,实现粤港澳52个气象站点数据跨境融合。在珠海市气象局的“全运气象大本营”里,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赛道动态,大厅屏幕上实时显示赛道各处风速与温湿度。
“三地专家组建联合机制,用了一年时间进行数十场线上会议和4次实战演练,确保保障流程严密无误。”詹棠说。
针对组委会对“比赛安全”的要求,以及选手们对“理想天气”的期待,气象服务团队用智能化方法为赛事交出答卷。
为组委会量身打造的“赛道天气导航图”,涵盖了气候趋势、逐日预报、短时预警三大层级,按时间、赛段和气象要素标记天气情况,橙红色区域标注出中高风险预警——这一“图表秒懂”的专报,被广东全省推广,成为赛事决策的有力工具。
而为选手们设计的“智能芯片”则植入WBGT指数预报模型。通过历史数据与气象要素综合分析,精准量化体感温度。运动员可凭实时数据调整速度和体力分配,让科技成为比赛的“得力助手”。
自2013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期起专项气象服务首次启动,如今将《恶劣天气大桥通行应急方案》纳入联合预案,这项跨越伶仃洋的气象保障,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一脉相承、同心协力、共圆梦想”的生动体现。当运动员们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迎风前行,气象科技和区域联动共同绘就湾区治理现代化新图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