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寻找新的“地球家园”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5-11-27
导读: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上,正式揭晓了“十五五”期间关于前沿太空科学卫星的多项新规划。其中一项尤为引人注目:拟通过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在宇宙中搜寻与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发掘和地球体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上,正式揭晓了“十五五”期间关于前沿太空科学卫星的多项新规划。其中一项尤为引人注目:拟通过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在宇宙中搜寻与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发掘和地球体积接近、位于宜居带、具备孕育生命潜力的“地球2.0”。

地球是否独自存在于宇宙?寻找“地球2.0”,对人类有何意义?什么样的行星才符合“地球2.0”的定义?在人类探索类地行星的进程中,我们有了哪些发现?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第一个问题:人类为何要寻找“地球2.0”?

“人类总是对未知心存好奇。除了地球之外,太阳系内或遥远的星系中,是否存在其他拥有生命的星球,是科学家孜孜以求的谜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解析道。他认为,对未知世界的探寻,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前行的重要动力。

国家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指出,搜寻“地球2.0”意义重大,无论是在为人类未来生存提供更多保障、推动基础科学探索、还是拓展文明的边界,都具有非凡价值。他表示,“如果能够找到‘地球2.0’,人类或许能拥有一个新的希望,为应对资源紧张、全球变暖、可能的小行星撞击等多重风险多留一分底气。”

庞之浩进一步讲道,分析类地行星的形成与分布,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过去与未来,为破解地球演变的秘密提供关键线索。与此同时,寻找“地球2.0”,最终也在解答“人类是否在宇宙中孤独存在”这一久远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而如果能发现地外生命,人类对宇宙与自身的认知都将迎来大变革。

第二个问题:“地球2.0”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庞之浩解释,科学家们对于“地球2.0”有着严格的设定,主要涉及三个核心方面:行星自身属性、母星和轨道环境,以及维系生命必需的外部条件。

首先,行星本身必须满足一系列“地球化”标准——其半径需为地球的0.8至1.25倍,属于岩质行星。这种体量和结构保证了其具备固态表面,并有可能保持大气层。“密度接近地球,说明该行星地质结构稳定,有利于减少剧烈的火山和地壳运动。”庞之浩补充道。

其次,行星需存在于适宜的恒星系统。最适宜环绕的是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以避免红矮星的不稳定耀斑或大质量恒星的强烈辐射。同时,“地球2.0”必须恰好运行于恒星的“宜居带”内,这样行星表面才有可能存在液态水——既不被蒸发,也不会完全结冰。

此外,支撑生命存在的特殊保护和外部环境也不可或缺。“大气层必须足够厚重,既能阻拦紫外线等有害射线,又应含有氧气等关键成分。同时,该行星应拥有稳定且有效的磁场,以抵御恒星和宇宙中的高能粒子攻击。”庞之浩解释道,相对宁静的星际周边环境,也会显著降低小天体撞击的威胁,为生命延展提供稳定的舞台。

第三个问题:当前人类在寻找类地行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全球科学界已经开展了诸多系外行星探测任务,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位列其中,其成果最为丰富,目前已证实超过六千颗系外行星的存在。”王赤介绍。但目前发现的大部分系外行星体积都比地球更大,通常被称为“超级地球”;而“体型合适、处于宜居带且是岩质”的目标行星还未被发现。中国规划的系外地球巡天卫星,未来五年将专门锁定这一重要目标。

在发现类地行星方面,科学家们已迈出坚实步伐。庞之浩回忆,早在1992年,天文学家就在脉冲星PSR1257+12附近首次确认了三颗类地行星,这也是人类首次发现太阳系外可能类地的天体。1995年,围绕类似太阳恒星的行星“飞马座51b”被发现,揭开了寻找类似地球系外行星的新篇章。2005年,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地球性质特征的Gliese 876 d等一批行星,2011年,科学家凭借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岩质类地行星Kepler-10b。

至于代表性的多行星系统,2017年确认的TRAPPIST-1系统尤为突出,该系统拥有7颗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这是目前在同一恒星周围发现的最大“类地行星家族”,其中部分行星极有可能具备液态水。2014年,人类锁定了第一颗位于宜居带、大小与地球接近的开普勒-186f,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在天文前沿领域,中国科学家同样作出独特贡献。庞之浩介绍,2025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创新运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反演技术,最终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中确认了一颗“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该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公转周期大约207.5天,这为未来类地行星的搜寻和观测打开了新方向。

记者:陆成宽

编辑:夏蕊娜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