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新突破
科技日报消息,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反复发作为特征的顽固疾病,全球患者数已达500万至1000万。大量重症患者最终不得不经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结肠以缓解症状。最近,南京大学医学院朱敏生教授团队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他们首次证实,该病主要由一种气单胞菌新亚种MTB感染引发。该细菌能分泌一种名为气溶素的毒素,专门破坏肠道的巨噬细胞屏障,使肠道对炎症反应变得异常敏感,从而引发肠炎。该成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国际期刊《科学》。
溃疡性结肠炎最突出的表现是肠黏膜屏障受损,但其破坏机制一直未有定论。朱敏生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对患者肠组织的细致观察发现,炎症发生前,肠黏膜中的巨噬细胞屏障就已丧失,这说明该屏障的破坏可能就是疾病发生的起点。
进一步实验中,团队利用化学方法清除动物结肠巨噬细胞,结果发现动物并未立刻出现肠炎。但如果仅是轻微损伤这些巨噬细胞,动物便会迅速出现严重腹泻、便血,以及一系列免疫系统异常,充分模拟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从而验证了巨噬细胞屏障损伤属于诱发肠黏膜损害、增强炎症敏感性的关键环节。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触发了这一“起始事件”?研究团队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菌群中,分离出能够产生气溶素的病原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生化鉴定,确认这些细菌属于气单胞菌属新亚种,并因其具有破坏巨噬细胞的特性,被命名为巨噬细胞毒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sp MTB。
朱敏生进一步介绍,相比其它气单胞菌,MTB不仅更容易定植于肠道,而且受到抗生素滥用及肠道损伤等因素影响后更易存活与繁殖,一旦在肠道扎根后极难清除。即便肠道症状缓解恢复,这种细菌依然潜伏于肠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会重新活跃,从而造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朱敏生表示,该项研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思路。针对MTB的新型抗体中和法与杀菌疗法等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