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量子噱头:如何识别真正的科技与虚假创新”
“量子水杯能防癌”“量子床垫可改善慢性病”“量子投资轻松翻十倍”……最近,打着“量子”旗号的各种骗局层出不穷,令许多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频频上当。
量子前沿科学缘何不断沦为骗局的工具?公众该如何识别真假?
“量子”不是万能解药
“‘量子’概念能轻易混淆大众,本质上源于科学知识门槛高和特殊心理需求的共同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闫怀志指出,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纠缠态”等理论与日常直觉格格不入,普通人难以单靠常识辨清真伪,骗子正是借此大做文章。更有甚者,不法分子抓住中老年人对健康的担忧、部分人对高科技的盲目追捧以及对巨额收益的贪欲,投其所好设置陷阱。
要想识破骗局,首先要明白何谓量子。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于长水教授介绍,“量子物理主要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的运动规律。量子世界的奇特现象只能在极小尺度和苛刻条件下才会出现。”以常被滥用的“量子叠加”为例,指的是微观粒子在没有测量之前可能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只有观测后才确定下来;“量子纠缠”则意味着两个粒子状态彼此联动,一个状态变化另一个立即响应。“但实际上,这些现象非常不稳定,受环境干扰极易消失,远远无法影响人体或生活用品。”
那么,量子技术真的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吗?于长水指出,在当前科学发展阶段,量子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环境苛刻”,常常需要极低温度、高真空等特殊实验条件,比如量子叠加和纠缠在自然条件下很难维持;二是“技术门槛高、投入巨大”,相关设备价格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研发团队涵盖物理、材料、信息等多学科专家;三是“应用领域有限”,多数量子成果仅处于实验室应用,小规模在保密通信、高精度测量等特殊行业试点,距离日常商品还很遥远。
“目前市面上所谓的‘量子手环’‘量子床垫’,更多是利用大众对量子的神秘感,炒作概念。这些产品与真实的量子科技毫无关联。”于长水说。
到底“量子骗局”惯用哪些伪科学包装?于长水介绍,一种是“混搭术语”,将“量子”跟“能量”“物理场”“共振”等混合,捏造出晦涩难懂的“高科技”功能;另一种是随意命名“量子产品”,对外鼓吹“量子能量场调整人体机能”等说法,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可量化的数据和可验证的指标。其次,“权威背书造假”,伪造虚构认证、杜撰权威机构或邀请演员冒充专家,正经查询却找不到对应机构或技术资料。最后是“案例加工”,如编造某患者使用产品“神奇康复”,但无任何真实报告或医学证据支撑。
学会识别这些骗局套路
科普能够在防范“量子骗局”中起到关键作用。闫怀志表示,科普最重要的就是消除“信息差”,提升社会大众对量子领域基本认知和风险警惕,从“似懂非懂”变为“心里有数”。
特别要针对老年人等高危被骗群体,科普宣传要通俗易懂,用“实际受害案例+骗局剖析”等方式,让受众明白“绝大多数市售量子产品都是骗局”。公安机关曾多次查处“量子养生”“量子投资”类诈骗,均可作为教育素材。
大连警方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简单的判断方法:所有面向普通人、宣称短时间内能解决健康(保健)、财富(投资)、教育等问题的“量子商品”或“量子理财”,绝大部分就是骗局。真正的量子研发大多还处在顶级实验室阶段,与消费者生活相距甚远。
此外,该负责人提醒,若怀疑被骗,要及时保留四类证据信息:宣传介绍、交易凭据、行骗者身份数据和联系方式,以及宣传渠道相关记录,并及时向辖区派出所报警。“科学真正的突破会通过权威渠道和专业媒体公开发布,不会靠陌生推销或街头叫卖。”这位负责人强调。
记者 张 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