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亮全运盛宴,广东奥体中心展现智能之美
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迎来一场融合传统与科技的艺术盛会。醒狮表演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下推陈出新,英歌锣鼓与全息投影相互辉映,龙舟竞渡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仿佛从江面驶入观众席,给到场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体验。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奥林匹克体育场借助现代科技与粤港澳文化交汇,呈现出大湾区的蓬勃活力和独特风情,描绘出一幅富有地域特色的绚丽图景。
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占地65.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49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7.5万观众。作为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主场馆而兴建,时隔二十余年后,再度承担全国大型体育赛事的重任,成为少有的“双全运场馆”。
此次体育场的升级改造,是技术与设计理念不断融合创新的结晶。
步入场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形似飘带的屋顶结构,灰色调配合流畅线条,宛若舞者随节奏挥舞丝绸,动感十足。
原本,场馆屋顶并无吊顶设计。为了带来轻盈之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导的团队在保留原有屋盖轮廓的基础上,大胆采用PTFE吊膜,遮盖裸露钢构件,使整体视觉更加协调。通过泛光投影技术,屋顶成了可以变化光影的动感“飘带”,效果焕然一新。
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美观度,也赋予屋顶更多功能。何镜堂介绍,场馆在赛事或活动期间配合现代投影,成为集观赏与互动于一体的表演空间,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
场馆下方,水平挑檐和带型落地窗等岭南建筑元素格外醒目。这些改变让奥体中心体育场更具地方韵味。何镜堂透露,突出岭南文化是改造重点之一。设计时,室内吊顶与外幕墙连为一体,立面百叶自然过渡,空间内外融为一体;采用定制U形铝材,将檐口封边,整体形成独特流畅的椭圆弧线。
进入场馆内部,入口采用了缓坡设计取代传统台阶,坡道仿若水流迤逦而上直抵看台。为何这样设计?何镜堂解释,原有台阶开口狭小且不适合长者或行动不便者,且途中景观无法欣赏。改用宽阔缓坡后,观众可轻松行走,沿途逐步领略场馆景致,体现了包容、多龄友好的理念。
望向四周,改造后场馆以海蓝色为主基调,看台环绕如盛放的花瓣,与屋顶飘带、水平挑檐及平台遥相呼应,呈现水波荡漾的美感。
针对岭南湿热气候,场馆改造也做了大量优化。二层设置了架空全民健身平台,提升通风效果并节省降温能耗;田径场外围加装三层水平挑檐,有效屏蔽东西向阳光;首层设计骑楼式风雨廊,增强对亚热带气候的适应力;挑檐上配备太阳能光伏板,种植藤蔓绿植,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有效减缓日晒带来的热量进入。
何镜堂表示,此次改造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奥体中心升级为“人民体育公园”。他期望赛后,无论是周边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来到这里运动,真正让场馆服务于大众日常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