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大空间体验亟需深度叙事打造文化内核
无论是在动画世界与哪吒并肩作战,还是漫步圆明园遗址重现昔日荣光,亦或登上郑和号巨船开启跨洋探险,不同主题的沉浸式VR展览近两年来,在博物馆、科技馆以及众多旅游目的地相继亮相。以虚拟现实大空间为核心的新型文旅体验,已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所谓VR大空间,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基于位置的娱乐模式(LBE)结合,为观众打造720°环绕视界、高清互动画面与随空间流动的体验。观众不再停留在屏幕外,而是步入虚拟情境,随着路线游走于故事之中,感受视听与情绪的不断变化。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叙事和内容设计,是VR大空间能否打动人心的关键。
今年7月,南京博物院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主题,推出“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展览。
展览以“观天下”“涉沧溟”“通四海”为主线,将6大场景、18个分镜巧妙串联,引领观众跨越时空回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亲历利玛窦与李之藻绘制世界地图的故事。丰富的情节与严谨的学术内容,为观众创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入图”体验。开展仅三个月,参观人数已超10万,单日最高体验量高达2800人次,市场反响极为热烈。
创新内容与技术升级推动了国内VR大空间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不断涌现。不过,行业仍有浮躁趋势,有些展览为了跟风沉浸体验,将内容做得粗糙,出现了同质化、套路化和信息不严肃等问题。多数此类展览以“导游式”角色按照固定路线带观众观看2D动画,尽管主题各异,但流程相似,让观众体验大打折扣,使本应丰富的艺术感受变成机械地完成任务。
一流的VR大空间展览,理应传递实体展览无法给予的独特体验,用创新技术和叙事结构吸引观众反复回访,而非只靠虚拟现实做噱头吸引一次性消费。唯有高质量的内容持续迭代升级,观众才会乐于“回流”,形成稳定的用户基础,从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虽然不少知名IP具有天然流量,但其VR化的探索,多还停留在简单的场景再现,缺乏强烈的情感连接与故事驱动,仅仅变成了虚拟导览。结果不仅体验深度有限,技术本身也沦为形式上的表演。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为人类打开了全新的体验方式,但最终体验是用户与虚拟空间的深度互动,不能只注重感官刺激,更需注入情感价值。归根结底,打动人心的故事才值得成为这类产品的核心。





